曾是百萬年薪記者,張平宜「偷渡」進入與世隔絕的四川痲瘋村落後,生性喜愛冒險的她就像平時採訪新聞的衝鋒陷陣,踩遍一個接一個的痲瘋村。
史懷哲說過的一句話,最能代表張平宜內心深處的想法:「世界上沒有一件具有真正價值的事物,是無須熱情和自我犧牲就可以完成的。」價值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張平宜這輩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建構完成「希望之翼學苑」,帶領痲瘋村的孩子接受職業訓練,讓他們半工半讀,用雙手學習與工作,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人,也帶他們與社會接軌。
生性喜愛冒險
「是那張臉,我想改變那張臉!」在中國大陸四川省金沙江滾滾江水畔的一瞥,那張臉是一位痲瘋病患的孩子,惹人憐愛的表情,被烙印的命運,讓人不忍。
一九九八年夏天之前,「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執行長張平宜是《中國時報》百萬年薪的記者,正準備在進行完一個大型專題採訪後就回歸家庭,專心盡母親的職責。那個專題主要探討大陸痲瘋問題,當時,在國際救援組織協助下,她已進入與世隔絕的四川痲瘋村落,生性喜愛冒險的張平宜就像平時採訪新聞的衝鋒陷陣,踩遍一個接一個的痲瘋村。
剛開始,身形殘缺的人並沒有嚇到她,「我事前就能想像到可能會看見什麼。」
她的腳步停在四川和雲南邊界的大地上,記得那時身旁就是滾滾的金沙江,那種感覺好像離天很接近,突然間我發現背後有幾個眼睛像天使般的孩子跑出來圍著她猛瞧,那種好奇的眼神,彷彿是在看一個外星人。
她說,在大陸內地,至少有八百個痲瘋村,那兒的病患都是早年罹患痲瘋的老人和中年人,但因為大陸人對痲瘋病的恐懼,以及長期的隔離政策,使得這些個痲瘋村與世隔絕。
足跡踏遍痲瘋村
但這些痲瘋病患的下一代,一個個還小的青少年和兒童,即使健康,卻沒有村外的人願意進村子去幫助他們;而貧脊的土地、惡劣的氣候,加上四肢殘缺的父母,讓村子裡彌漫的,只有貧窮。
前前後後,足跡總共踏遍二、三十個痲瘋村,兩年後二○○○年底,張平宜初到大營盤時,到處都可以見到這些孩子和狗。「痲瘋村的孩子需要一條真正的希望之路,我與友人遂發動社會人道救援的力量,以回饋當年國際社會對台灣痲瘋病患的關懷,決定以大營盤小學作為基點,建立第一所蓋在中國痲瘋村的完全小學。」於是,從那時候開始,她選擇了在越西縣涼山上的這座小學落腳,在人生中展開一場「夢的實現」。
運用在媒體工作的「方便」,善用社會資源的確張平宜到處找朋友捐款,也有朋友捐給她自製的蠟燭義賣、賣愛心香包、寫書、演講募款……,二○○三年,經由朋友的介紹,她認識了長年熱心公益的女企業家辛智秀,和她素昧平生的辛智秀一捐就是五十萬元,兩個女人結合了幾位熱心的朋友決定成立「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打造希望工程。
「也許有人看不起希望之翼這個小協會,有人看不起這所小學校,不是朋友們跳出來幫忙,我是支撐不下去的。」張平宜認真地說,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要向人作揖磕頭,去求人幫忙;還要向捐款人解釋款項的流向,讓他們覺得,錢捐給學校是對的,學校是一個有希望的事業。
不過,「千萬不要認為我犧牲了什麼,因為我跟孩子在一起時,通常玩得很瘋、很快樂。」張平宜說。
乘著希望的翅膀飛到最需要的地方
「希望之翼」是一群台灣朋友跨越文化差異而組成一個小而溫馨的公益組織,發揮「無國界」精神,提供教育與醫療慈善服務。
現階段首要任務,一是為台灣走過七十四年來的痲瘋防治留下歷史的紀錄,二是為大陸偏遠痲瘋村打造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