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念佛生天」的修行意義 (續)
在上周的文章中,談到在《闍尼沙經》中,佛陀向阿難尊者講述他和闍尼沙對話的後續內容。在忉利天諸天人於善法堂集會的時候,大梵天王放光現身,而且化身為梵天童子對大眾說法,還特別述說摩竭陀國的諸在家佛弟子命終之後,分別證得不同果位,轉生不同的天界或人間善處,等於是代替佛陀回答了阿難的疑惑。
接著梵天童子為天人大眾宣說四念處、七定具、四神足等法門,然後又分身為三十三個,與三十三天諸天一一同坐,讓三十三天諸天都各自感到非常驚訝。這時,梵天童子收攝起神通變化,回復成一位本尊,與帝釋天主坐在一起,昭告忉利諸天人:現在要開始說法,請大家仔細諦聽,以下是梵天童子說法的內容:
如來、至真、等正覺,憑藉自己的努力開闢出三條路徑,自己成就正覺,這三條路徑為何?
一、或有眾生親近貪欲,習不善行,這些人在後來親近善知識,得聞正法,法法成就,於是,遠離貪欲而捨棄不善行,得歡喜心,恬然快樂。然後,於樂中,復生大喜,就有如人們捨棄難吃的粗鄙食物,而享用百種美味的飯食,飽食之後,還會尋求更加美味的飲食。修行者也是如此,遠離不善法,得歡喜樂。然後,於喜樂中,復生大喜,這就是如來以自己的力量開闢出的第一條路徑,成就最後的正覺。
二、又有眾生多於瞋恚,不捨身、口、意的惡業,這些人在後來遇到善知識,得聞正法,法法成就,遠離身惡行、口、意的惡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然後,於樂中,復生大喜,就有如人們捨棄難吃的粗鄙食物,而享用百種美味的飯食,飽食之後,還會尋求更加美味的飲食。修行者也是如此,遠離不善法,得歡喜樂。
然後,於喜樂中,復生大喜,這就是如來以自己的力量開闢出的第二條證得正覺的路徑。
三、又有眾生愚冥無智,不能分別善惡,不能如實知見「苦、集、滅、道」,這些人於後來遇善知識,得聞正法,法法成就,能識別善與不善,能如實知見「苦、集、滅、道」,捨棄不善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然後,於樂中,復生大喜,就有如人們捨棄難吃的粗鄙食物,而享用百種美味的飯食,飽食之後,還會尋求更加美味的飲食。修行者也是如此,遠離不善法,得歡喜樂。然後,於喜樂中,復生大喜,這就是如來以己力開闢出的第三條通往正覺的路徑。
那時,梵天童子於忉利天上宣說這些正法,然後,毗沙門天王復為其眷屬轉述宣說此正法,闍尼沙神又於佛前報告天界說法的情況,世尊復為阿難說此正法,阿難又再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正法。那時,當阿難尊者聽聞佛陀所說的法以後,心生歡喜,並且依教奉行。
以上所述是根據漢譯《長阿含經》第一分第四經《闍尼沙經》整理而成,其內容與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經》中的長部第十八部經Janavasabha Sutta的內容一致,不過,最後結語的部分比較簡略,不如漢傳異譯本《佛說人仙經》說的那麼清楚,以下我再根據《佛說人仙經》的結語,用白話文補充說明。
那時,人仙(亦即闍尼沙)稟報佛言:「世尊!如我在之前所說的種種法要,都是大梵天王在帝釋天宮,為三十三天以及四天王護世諸天眾等,如是宣說的。我的父親毘沙門天王在聽聞了這些法要之後,返回到本宮,又再為我宣說,我統統都記憶起來,沒有忘失。如今承如來大威力的緣故,因為尊者阿難想要知道,頻婆娑羅王在命終之後的往生處所以及他的行願與果報,所以我現在對佛陀如實地宣說。」佛立即就稱讚他,說道:「善哉!善哉!你能夠如此善說。」
對照以及綜合《闍尼沙經》與異譯本《佛說人仙經》的內容,我們可以得知經文最後部分的結語,完全呼應經文開頭的緣起,就是阿難尊者心中疑惑,佛陀為鴦伽國等十六大國命終的人授記,而且說明他們往生的去處,而唯獨摩竭陀國人命終時沒有得到佛陀的授記,而且阿難想要知道頻婆娑羅王在命終之後的往生處所。
《闍尼沙經》中的「闍尼沙」就是《佛說人仙經》中的「人仙」,也就是頻婆娑羅王命終之後,由於一心念佛的功德,轉生為毘沙門天王的太子。因為阿難尊者對佛陀的提問與祈請,以及佛陀在林中的靜坐思惟,所以闍尼沙(亦即人仙)就在佛陀面前現身說法,等於是代替佛陀回覆了阿難尊者的疑惑與祈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