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主計處發布亮眼的經濟成長率後,經建會緊接著公布十月份景氣燈號,竟然一舉躍過代表景氣活絡的「黃紅燈」門檻,綜合判斷分數高達三十二分,學者再次批評這是靠電子產業出口暢旺,所營造的經濟繁榮「假象」,等十一月份電子產業的傳統淡季,外銷訂單驟減加入統計後,景氣燈號恐怕將面臨大幅下修的命運。
政府機構接二連三發布令人感到「好到離奇」的經濟統計數據,民眾理應歡欣鼓舞,但弔詭的是,不但民眾無法感受經濟發熱的欣喜,連經建會經研處長都表示「不應沾沾自喜,這不表示經濟真的好」;而相對照中央大學的調查,消費者信心指數創下近年來新低,還有超過六成的服務業薪資負成長,難怪學者、專家都認為政府的統計數字有失真疑慮。
另一項值得警惕的是,十一月起外資大舉賣超台股並將資金匯出,導致M1B變動率由綠燈轉為代表趨衰的黃藍燈,國內貨幣供給額M2年增率,九月和十月連續跌破央行貨幣供給額M2年增率目標區「百分之七點五至三點五」下限,這都引發各界對未來投資信心可能進一步探底,並拖累經濟發展的擔憂。
最糟糕的是,台灣股市近來呈現大跌小漲走勢,法人和散戶投資人普遍信心薄弱,連美股強勁反彈,台股都還大跌近百點,再次成為外資的提款機,誤信政府「每周一利多」,而在九千五百點以上進場的散戶,如今只能無語問蒼天;此外,房市也有泡沫化的隱憂,將影響相關產業發展和就業機會。
當民眾一再看到政府官員公布「A+」的經濟統計數字時,實際的生活卻是薪資停滯,每天從早忙到晚卻是愈忙愈窮,民眾想知道的是,生活何時才能改善,而不是政府說出口多麼暢旺,畢竟統計數字不能當飯吃啊!
童軍(高雄市/貿易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