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公布貧富差距縮小為六點○一倍,各界對此有不同看法,不少人認為是在製造執政績效而「美化數字」。
數據是中性的,如何使用及詮釋才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張揆提出貧富差距縮小數據,是政府有效使用「政策工具」,但如果排除所謂的「社會補助」與「稅賦調整」政策工具,貧富差距則高達七點四五倍,也就是說,貧富差距仍持續惡化。
因此,有幾個問題值得正視:
一、所有的統計數據都是「落後指標」,只能呈現過去的資料,而不能推估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政府花力氣「詮釋」統計數據,意義不大。
二、行政院貧富差距縮小的詮釋,證明政府透過「政策工具」,的確可稍減貧富差距擴大,不過,「政策工具」需要落實,而非用來「詮釋」統計數據。
三、除了政府以數據美化政續,在野兩黨對數據只關注有無造假,及民眾主觀感受,卻沒有試圖提出方案解決貧富差距,這是當前貧富差距惡化的主因。
所以,朝野兩黨若還是針對統計數據大打口水戰,國政勢必原地打轉,無法改善國計民生,加劇「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象,因此,所謂的「政策工具」不能只用來當成大選前的利多,必須有長遠的宏觀規畫,更必須能刺激經濟成長,使中下階層民眾收入增加,才能減緩「貧者愈貧」的重力加速度。
吳庸(斗六市/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