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機關最近公布一連串經濟統計數據,筆者對政府「報喜不報憂」心態,感觸良深。
首先,電子業的營業稅優惠減免和產業未能升級,關係互為表裡,也和壓低失業率有關。電子業半導體先進國家如美、日,「作業員」都是機器人,每名工程師管理三個以上機器人,機器人作業「出包」,才由工程師處理。
反觀台灣,以「晶圓雙雄」台積電、聯電為例,「作業員」多是高中畢業的女性,修護工程師則由作業員隨叫隨到,大量聘用作業員、工程師,才能創造就業機會,所以,政府並不樂見產業升級,若企業主有企圖心,就以稅負減免優惠羈縻。
其次,因政府以意識形態治國及鎖國,加上選舉多,領導團隊為保住權力、大位,遂無所不用其極,從不顧及國家形象、未來與人民生計,致使無論本國企業或外資,都對台灣環境的不確定性深具憂心。
例如「晶圓雙雄」明年資本支出,均較今年減少百分之十七以上,DRAM廠也降幅三成以上,晶圓雙雄與四大DRAM廠明年資本支出,總計比今年減少逾一千三百億元;台灣產業結構是以中小企業為骨幹,大廠已如此「謹慎」,其他廠商抱持觀望或計畫調降資本支出,應也在所難免。但經濟部卻調高明年經濟成長率,及民間新增重大投資目標,也許是「有所本」,但新增重大投資廠商減免的稅負,是否又要全民買單?
此外,新台幣低利率環境未好轉,物價上揚壓力未減弱,導致企業及個人資金外流不止,據中央銀行統計,十月底企業及個人外幣存款餘額計新台幣兩兆四百七十一億元,較九月淨增加兩百四十四億元,創歷年新高。外幣存款寧願在「外幣行列」轉換,不願匯回買新台幣,就公務人員申報的財產資料來看,當朝大官也有很多「愛外幣不愛台幣」,所以,環境的不好、不安,央行調高外幣存款準備率,試圖減緩資金外流的作法,連大官都嗤之以鼻,自無預期「綜效」可言。
總之,經濟的榮枯需要多角度綜合觀察,一味只公布亮麗的數據,不僅贏不回信心與向心,更可能扭曲經濟事實及結構。
果智(台北市/退休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