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佛學系圖書館入門處照壁的〈靜〉、〈悟〉兩幅星雲大師墨寶。圖/葉含氤
文/葉含氤
到佛光大學佛學系演講前,郭院長問:「如果願意的話,也可以留下來住一晚,體驗一下佛學系學生的作息。」
我說,我很樂意。
那日陰雨綿綿,到了佛學系,院長與行政珈妗一路帶著我介紹每層樓的功能,比方說大寮、齋堂、教室、佛堂、宿舍、圖書館。
姑且不說院系的環境是如何雅潔,單以圖書館來說,那真是一個讓人願意一整天都待在裡邊的空間。收藏的圖書以佛學為主,而兩邊臨窗處都是和式榻榻米的個人閱讀區,空間寬闊,明亮舒適。而坐在榻榻米往外望去,是天地山巒,是草木四季,可觀嵐煙變幻,也可聽雨聲淅瀝。在如此秀逸的環境下閱讀思考,心胸想必也能豁朗澄明。
郭院長特別說明圖書館入門處照壁上的「靜」字,以及「靜」字背後,也就是出圖書館大門前會看到的「悟」字。意味著進館時要心思平靜,而出館時則要有所領悟。
靜與悟之間,是思惟的起伏,是一首樂章的跌宕,也隱含著心眼淨明,靈光獨耀之意。在我去過的圖書館中,我還沒有看過有哪間如此著墨於「心性」。而當天傍晚,我就在這寧和的地方待了好些時候。
參觀完佛學系各樓層之後,妙迦法師帶我「入寮」。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也在當時才知道是「進宿舍」的意思。我覺得我到佛學系像是小學生,好多專有名詞聽不懂,比方說珈妗導覽環境時跟我說「過堂」與「行堂」的差別,她思路清晰,解釋得很清楚,但我卻聽得模模糊糊。還有「打板」,吃飯前要打板,起床要打板……大概就是提醒的意思。我覺得「打板」這動作很有古風,記得有一次我到京都青蓮院,在販售紀念品的地方選了物品要結帳,當時櫃檯沒有人,卻看到頭頂上方懸掛著一塊木板,與一根木槌,並有紙寫著:「如果櫃檯沒有人,就打一下板。」因此我想,這也是另外一種「打板」吧?
宿舍簡單整齊,且乾淨得纖塵不染,妙迦法師又拿來盥洗用具與潤膚霜,也就是一個女生住宿所需要的種種物件,她全都準備得妥妥當當。其實不僅於此,因為連下幾天雨,山上潮溼,我進房間時,除溼機正運轉著,這也表示,她們為了我入住的舒適,做了許多準備工作。
不論是在圖書館,或是在宿舍,系上人員的種種安排都讓我在演講前可以心平氣和地準備與休息,這樣對待人事的態度,已不僅僅是細心,而是細緻。
晚上走入會場時,學生多已就座,我走著走著,隱隱聞到一股淡淡的沉香味,本以為是在座的僧人帶來的味道,而正當我一路走到前方,才看見講桌上正點著一盤沉香,我看那盤香,大約可以點一個半小時左右,正好是我說話的時間。此刻,突然有古代以香計時的錯覺,再加上我當天述說的內容也是以「香」為主題。我不知道這樣的環境布置,是無意間的巧合,還是承辦人員的用心,但不論如何,這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一個晚上,這個時刻,是結集許多人的心力才能成就的,我珍惜這樣的因緣。
當我對著眾人講述我認為的「美」與「善」時,說了一個蘇東坡與佛印禪師鬥嘴的故事。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禪坐的姿勢像什麼?」佛印禪師說:「像一尊佛。」佛印反問東坡:「那你看我禪坐像什麼?」東坡說:「像牛屎。」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傳說,但在我說完最後一句話時,我的思緒突然隱隱一閃。那一閃而過的是,以前我一直不明白星雲大師說的「我是佛」。長久以來我對這三個字有知識理解上的障礙——「我不是佛,佛高高在上,我怎麼會是佛?」然而在那個瞬間我突然明白這三個字的蘊意。這不就是故事中,佛印禪師因為心中有佛有善念,因此看待眾生皆是佛的道理?
這兩件事的串連,讓我的思惟清晰了起來,也讓我聯想起,從我初踏入佛學系,在這系上遇到的每一個人,似乎也都在示現著「我是佛」。
那日在佛光大學,與其說我來分享寫作心得,還不如說這裡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如星空盈盈閃爍,似乎有意無意間也在對我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