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點滴】 海上交通孔道

文/許峰源 |2021.11.24
1528觀看次
字級
澎湖跨海大橋的完成,帶動當地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圖為第一代跨海大橋。圖/許峰源

文/許峰源

澎湖群島由六十四座大小島嶼組成,位居台灣海峽航道,扼守東海、南海往返門戶,不僅是重要轉運站,更兼具特殊的戰略地位。澎湖群島星羅棋布,以澎湖島最大,白沙島、西嶼島次之,這三座島嶼環伺,早期往返仰賴海上航運,後來為求便利,相近的澎湖島、白沙島興建路堤,而白沙島、西嶼島則到一九七一年三月澎湖跨海大橋通車後才連接起來,自此便捷三大島嶼的交通網絡。

戰後初期,台灣物資匱乏,施工技術尚未成熟,唯澎湖跨海大橋興建工程仍刻不容緩。

一九五五年,澎湖縣政府與地方士紳建議中央政府興建跨海大橋,紓緩白沙島、西嶼島交通困境。經過多次努力,仍因工程艱鉅與龐大經費而多有波折。

一九六四年,總統蔣中正巡視澎湖時,經地方人士提議,深感加速離島交通建設的迫切性,立即指示台灣省政府應設法興建橋梁。一九六五年五月十六日,台灣省政府及所轄公路局經過多次調查之後,擇選在白沙鄉通梁、西嶼鄉橫礁兩地,建設海上陸堤,正式啟動橋梁興建工程。

在汪洋大海中打造跨海大橋,必須從長計議,克服各項困難。公路局評估台灣橋梁興建技術,派員遠赴國際考察後,將工程規畫為四期,依序打造雙邊引道、海中路堤,鞏固橋梁基礎,繼而鑽探海中地質,建築深水橋墩,鋪設橋面,循序漸進落實計畫。

當工程持續進行之際,各界無不希望早日完工,以便利島嶼交通運輸,繁榮澎湖產業。

澎湖跨海大橋興建之前,遠東地區以台灣西部縱貫公路的西螺大橋一千九百三十八公尺的距離最長,澎湖跨海大橋超過二千公尺,被譽為遠東首座跨海大橋,引起國際高度關切,施工團隊頂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並遵照蔣中正指示在一九七○年底前完成,工程進度不得馬虎。

澎湖跨海大橋建築工程難度高,必須在平均深度三公尺以下海底施工,尤其白沙島、西嶼島之間水道湍急,海底地勢險惡,以及東北季風盛行,更增加工程困難度。

跨海大橋工程耗費的建材也超乎想像,需要水泥十八萬六千包,超過九千三百公噸,鋼筋六百五十餘公噸,石料二萬三千一百七十立方公尺、泥沙一萬一千六百餘立方公尺,裝設水管、電線超過五十公里。縱使工程十分艱鉅,施工單位力排萬難,按原計畫在一九七○年底完成。

總計,澎湖跨海大橋長二千一百五十九公尺,橋面寬五‧一公尺,有七處八公尺寬的避車道,大小橋孔七十六個,耗費新台幣一億零四百五十萬元。

澎湖跨海大橋竣工前,省主席陳大慶原擬於一九七一年元月舉辦隆重的通車典禮以示慶祝,但因橋梁寬度不足而進行拓寬,至一九七一年三月二十六日竣工,並由副總統嚴家淦出席澎湖跨海大橋剪綵儀式,在各界共襄盛舉之下,見證歷史性一刻。

通車典禮上,大橋拱門兩端有「澎湖跨海大橋」六個大字,自此之後引領澎湖走向交通新時代。

大橋通車後,帶動澎湖交通發展,各項經濟漸趨繁榮。在此之前,西嶼島居民約有一萬多人,多以捕魚維生,必須花上一個小時,搖著小船將漁貨送往馬公市集販售,如遇有大風浪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有了跨海大橋,民眾可駕車直接前往馬公,大大縮短往返的交通時間。然而,澎湖的強風巨浪與海水侵蝕,以及愈來愈多大客車、貨車、卡車往來,加速橋梁龜裂與鋼筋腐蝕程度。

一九七七年起,省公路局歷經多次維修後,獲得的成效有限,尤其原本的車道會車困難,已無法滿足忙碌的交通需求。

一九八四年七月,省公路局啟動第二代澎湖跨海大橋興築工程,一九八七年八月完成第一期工程,繼續執行第二階段工程,至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方克服無數困難,完成全長二千六百公尺的新式跨海大橋工程,不僅能通行坦克車,橋面也遠比舊大橋寬闊。這座嶄新的跨海大橋成為澎湖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的動脈,也成為澎湖觀光旅遊的熱門景點,吸引遊客前往拍照留影、打卡。

第一代、第二代的澎湖跨海大橋,見證台灣橋梁工程建築技術璀璨的一頁,展現人定勝天之毅力。澎湖跨海大橋已被澎湖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聞名的景觀,它不只讓澎湖最大的三座島嶼連成一體,更帶來島嶼交通運輸的便利,以及提升經濟發展實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