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讀擷秀》詩中零食

菲爾 |2007.11.26
579觀看次
字級

讀詩其實可以很有趣味,天天在吃的零食也可入詩。尤其在宋代,詩歌的內容日漸瑣碎、生活化,寫零食的詩歌還真不少。

將日常零食帶入作品的詩人,以宋朝為多。

北宋的「零食詩人」,則有著名的蘇軾。性格相當豁達豪邁的蘇學士,寫過好幾樣零食,其中有〈約吳遠遊與姜君弼吃蕈饅頭〉:「天下風流筍餅餤,人間濟楚蕈饅頭。事須莫與謬漢喫,送與麻田吳遠遊。」把饅頭寫成人間美味。

南宋詩人楊萬里對零食似乎情有獨鍾,其中〈詠酥〉:「似膩還成爽,纔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看起來真誘人。另有〈蒲桃乾〉(葡萄乾):「涼州博酒不勝癡,銀漢乘槎領得歸。玉骨瘦來無一把,向來馬乳太輕肥。」「馬乳」是新鮮葡萄名,瘦瘦的葡萄乾較得詩人心。

他還有〈櫻桃煎〉:「含桃丹更圜,輕質觸必碎。外看千粒珠,中藏半泓水。何人弄好手?萬顆搗虛脆。印成花鈿薄,染作水澌紫。北果非不多,此味良獨美。」〈炙蒸餅〉:「圓瑩僧何矮,清松絮爾輕。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炙手三家市,焦頭五鼎烹。老夫饑欲死,女輩且同行。」

唐朝的詩人也喜歡寫零食。陳黯〈自詠豆花〉:「玳瑁應難比,斑犀定不加。天嫌未端正,滿面與妝花。」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寄予饑讒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這裡的輔興,寫的是位於長安城西南角的輔興坊。維吾爾族人愛吃的白麵烤製的「饟」,古時稱為「胡餅」、「爐餅」。「胡」,原指北方和西北的少數民族,後來引伸為泛指國外的民族。一般認為餅出自胡地,後傳入中原。

唐代盛行胡食,見諸正史的記載則有〈舊唐書.輿服志〉:「貴人禦饌,盡供胡食」。白居易的〈寄胡餅與楊萬州〉中的「胡餅」,就是今天維吾爾族人的烤饟。

零食詩,讀了真是讓人饑腸轆轆,心嚮往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