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鋼介紹冬奧會延慶賽區賽道設計。 圖/新華社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已得到認證。 圖/新華社
文/記者孔祥鑫、李春宇
從二○○八年北京奧運「鳥巢」中方設計主持人,到二○二二年北京冬奧延慶賽區總設計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李興鋼親歷了北京這座「雙奧之城」奧運場館的誕生與成長。「以『鳥巢』為代表的北京奧運場館是宏大而彰顯的,而北京冬奧延慶賽區則是低調而消隱的。」李興鋼說。
在北京冬奧延慶賽區,亮相的「雪飛燕」、「雪遊龍」成為巍巍小海坨山上的新地標,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均已得到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的場地認證。
密林深谷設計建造
看到親手繪就的延慶賽區從藍圖變為現實,李興鋼難掩喜悅之情。「對於中國人來說,高山滑雪、雪車、雪橇等項目還比較陌生,場館設計建造也沒有現成經驗可循。」李興鋼說:「經過國際認證和測試賽檢驗,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延慶賽區的冬奧場館高質量地實現了設計目標。」
山體陡峭、地形複雜、生態敏感……在高山、密林、深谷中設計建造場館,李興鋼及其團隊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挑戰。「兩個競賽場館是所有冬奧場館中設計建造難度比較大的,高山滑雪賽道較大的落差和雪車雪橇賽道較高的滑行速度,都對競技性和安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李興鋼說,除了兩個競賽場館,延慶賽區還包括延慶奧運村、山地新聞中心等非競賽場館。
「幾乎每個場館都有難點需要攻破,必須進行科研攻關才能解決這些工程難題。」李興鋼介紹,在工程設計建造過程中,其團隊也在平行推進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科技冬奧」重點專項——「複雜山地條件下冬奧雪上場館設計建造運維關鍵技術」,「正是有了工作方式的創新和關鍵技術的突破,我們的場館才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冬奧村變身度假村
「山林場館,生態冬奧」是延慶賽區的總體規畫設計理念。從二○一五年開始至今,延慶賽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已歷時六年。從詳細摸底到科學評估,再到嚴格實踐,因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被降至最低,建成了「體育與生態共生」的綠色奧運典範工程。
李興鋼說,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借鑒中國傳統山地民居的「乾闌」式作法,研發出「弱介入、可逆式、裝配化」高山架空平台,順著山坡谷地疊落分布和建造,最大程度減少了對山林環境的擾動,並可根據賽後運營需求恢復地形原貌。
李興鋼說,「延慶賽區高度集約,主要場館集中在半徑三公里的區域內,運營十分高效。對於賽後利用,我們也進行了充分考慮。這裡將轉換建設大眾雪道,延慶冬奧村也將變身山地旅遊度假酒店。」
綠色節能是延慶賽區場館的一大亮點。李興鋼介紹,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選址過程中,山的北坡沒有適合做賽道的坡度,有適合坡度的南坡又容易受到光照等氣候因素影響。「因此,我們在南坡建了一個『地形氣候保護系統』對賽道進行保護,避免受到太陽輻射、風、雨、雪等氣候因素影響,達到節能效果。」
「山地新聞中心既是一個覆土建築,又通過密布在天窗上的光伏電池板發電,滿足自身的大空間用電需求,是一個超低能耗的近零碳建築。」李興鋼說。
在設計階段實地勘察過程中,李興鋼團隊發現了一個一九四○年代的村落遺跡。「房屋已經毀棄了,但是牆體和一些生活設施還在。我們決定把這個山村遺址保存在延慶冬奧村中,作為重要的文化展示。」李興鋼說,「延慶冬奧村不是在山裡蓋大樓,而是設計成一個山村的格局,而且這個『冬奧山村』裡面真的就有一個山村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