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書法詩詞中的歷史密碼 文/記者楊一苗 |2021.11.13 語音朗讀 162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考古發掘出土的羅婉順墓誌。圖/新華社商丘古城八關齋景區的碑亭內顏真卿撰寫的900多字的碑文。圖/新華社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合葬墓墓室棺床。圖/新華社考古發掘出土的羅婉順墓誌局部。圖/新華社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內的含元殿遺址。圖/新華社 文/記者楊一苗一次考古發現,讓人們意外遇見了正值盛年的唐朝書法家顏真卿。沿著今日被稱為朱雀大街的道路向南,長安百餘坊,如整齊排列於棋盤上的棋子,拱衛著唐皇城,公元七○九年,顏真卿出生於長安。即使在這裡,仍留存於世的顏真卿真跡也屈指可數,二○二○年考古發現的顏真卿書丹《羅婉順墓誌》,就成為意外之喜。有遺憾也有驚喜從二○二○年六月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隊對秦漢新城龔東村政府儲備用地內的漢唐時期墓葬進行考古發掘。過程中,清理了大量隋唐時期墓葬,其中可確證為元氏家族墓葬共三座,出土墓誌四合。「有遺憾也有驚喜。」考古發掘的執行領隊張楊力錚說,「遺憾的是這些墓葬均遭早期嚴重盜擾,卻發現了目前國內唯一經由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年書跡真品。」這合墓誌出土於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合葬墓中,葬具及墓主骨骼無存,隨葬品除墓誌兩合外,還有銅錢、陶燈、塔式罐、陶人俑、陶動物俑等。根據墓誌內容初步研究,元大謙為北魏常山王第七代孫,而羅婉順,本姓叱羅,鮮卑人,北魏孝文帝時改為羅姓。在這次考古勘探中,最為重要的發現是羅婉順墓誌,其書丹者為顏真卿。羅婉順墓誌志蓋、志石尺寸均為五十一點四乘以五十一點四公分,志蓋周邊線刻纏枝花草及四神。蓋篆書十六字,志文楷書七百二十八字。在墓誌右下角,清晰地刻有「長安縣尉顏真卿書」。而元大謙夫婦墓誌的撰文者李璡身分也非同一般。汝陽郡王李璡,在志文內他自稱外姪孫、外甥。據《新唐書》載,李璡為讓皇帝李憲之子,李憲妃為元氏。結合墓誌內容可知元大謙的姪女即李憲之妃、李璡之母。這方墓誌書丹於天寶五載(公元七四六年),那時的顏真卿,書壇嶄露頭角,政壇仍沒沒無名。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認為,這一顏真卿早年書跡,是他早期書法作品纖巧精雅風格的體現,與其晚年作品的渾厚遒勁有所不同。但也有學者認為,相較於顏真卿三十二歲所書的《王琳墓誌》與四十一歲所書《郭虛己墓誌》,這次的考古發現與兩者風格頗有差異,是否為他人代筆仍需更多考證。秉持家訓勤學苦學顏氏家族是以讀書修身為榮的名門。如今珍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作為顏真卿晚年書法代表之一的《顏氏家廟碑》,便書有「孔門達者七十二人,顏氏有八」。著有傳世名作《顏氏家訓》的南北朝文學家、教育家顏之推,是顏真卿的五世祖。雖然出身望族,顏真卿的青少年時代卻坎坷不平。幼時失怙,他在母親與家族親人的教導下刻苦讀書。「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先祖的家訓一直激勵著他勤學苦學。顏真卿一生多次被貶外放,天寶十二載,因受宰相楊國忠排擠,顏真卿出任平原郡太守。在那裡,他一邊事必躬親造福百姓,一邊與高適、岑參等摯友以詩言志。但同時,他察知安祿山反狀,遣使入朝密奏,並預為戰備。安史之亂,顏真卿在北方率先起兵對抗叛軍。建中四年(公元七八三年),他以七十五歲的高齡被遣宣諭叛將李希烈,被囚禁兩年始終凜然拒賊,終被縊殺。至貞元二年(公元七八六年),顏真卿靈柩歸京師,終葬於京兆萬年縣鳳棲原上。顏真卿從未被忘記。二百多年後,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慨歎:「嗚呼,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其書法更是被蘇軾稱:「顏魯公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從北宋之後,無論文人俗世,習書大都宗法顏書,顏真卿的浩然之氣卻被書名掩蓋。撥開歷史的塵埃,顏體書法的渾厚大氣、方正剛直卻正如他的人生般波瀾壯闊,也是中國美學推崇的精神境界。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歐陽修五言長詩 解開文化之謎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冬奧延慶賽區總設計師 李興鋼:從零起步,用科研設計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退休之後2025.05.0107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8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