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倫是黃帝時代的樂官,音律的創作者。以現代的話來講,伶倫應該稱得上是中國的「音樂之父」。
據《呂氏春秋》記載,伶倫為了達成黃帝賦與他創作音律的使命,走遍天下尋找適合的竹子,製成竹管吹出聲音來制訂音律。因此伶倫不只是音律的創造者,也是竹管樂器的發明者。
萬事起頭難,李商隱詩「鈞天」裡有:「伶倫吹裂孤生竹,卻為知音不得聽」的句子。這裡所謂「孤生竹」正是比喻伶倫走遍天涯海角,孑孑孤立無依無靠的樣子。而吹裂了天下所有的孤生竹,則是描述伶倫在尋找建立音律過程所費的苦心與努力。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必須付出許多的心血,同時也必須具有無比的毅力來克服困難。
伶倫的時代離我們太過久遠,我們都不可能見過他的長相。所以當畫家想要為伶倫畫相時,必須根據畫家自己對伶倫的了解加上想像來創作。形像是由畫家創作出來的,在中國畫裡稱這種創作方式為「造像」。如果畫的是看過的人,就稱為「寫真」。
以這幅畫為例,披頭散髮不修邊幅,正是展現伶倫專注於音律創作而無暇顧及整修自己的門面。至於光禿的頭頂與臉上深邃的皺紋,則是歷經奔波與滄桑的表徵。緊閉雙眼,微皺眉頭,竹管就是被他這麼努力吹奏所吹裂的吧?畫家就這樣運用毛筆裂開的筆觸,與水墨在宣紙上的暈染,呈現出他心中所感動的伶倫形相,你在欣賞這樣的畫作時,不知是否也有相同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