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小燕來信:
我今年快六十歲了,孩子也即將結婚,步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孩子結婚我自然是感到欣喜的,但對於他要另組家庭又感到不捨,因為兒子自結交女友後就愈來愈少回家,也常常不接電話,總覺得,孩子的另外一半好像把他從我身邊帶走了。有時候也會覺得這樣想很自私,可是,我該怎麼接受孩子離我愈來愈遠這件事?
吳君真老師(美國諮商學會專業會員)回覆:
孩子的婚期近了,小燕心中憂喜參雜,喜的是孩子有人相依相伴,憂的是孩子陪伴小燕的時間變少了,甚至常常聯繫不上。感覺孩子跟他的另一半走了,離自己愈來愈遠,不知應該如何調適才好。
無論家庭結構如何演替,「母親」這個角色似乎總難避免被委以重責大任。試著想像一下:如果「姥姥不疼娘親不愛」的世代長大了,以為好不容易「媳婦熬成婆」了,結果等著她的卻是「孝順長輩的末代,被晚輩拋棄的首代」,此時應當如何呢?
許多家庭劇喜歡把美麗動人的女主角,設定為受婆婆苦待、楚楚可憐的人設,事實上又是如何呢?
將場景搬到實境人生,不難發現,犧牲大半輩子辛苦把孩子拉拔長大,孩子婚後自組家庭另立門戶,年輕夫婦忙著工作之餘,假日只想著休閒度假,根本無暇聯繫父母。父母再度登場,往往只能擔綱隔代教養、幫忙帶孫的角色,或是三代同堂中,新手父母的保母、幫傭角色。這類奶奶究竟是「樂在其中」或是「被迫無奈」,只有當事人清楚。
而當草莓族世代結婚甚至升格為父母,又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上述「被迫無奈」者,另一個占比很高的成因當是經濟因素。因為在家庭支出中教養費用比例不低,為了減輕孩子的經濟壓力,父母只好擔起照顧之責,雖然歷經了一整個世代,非但無法從「媳婦熬成婆」,甚至必須滯留在傳統媳婦的樣板中。
至於台灣離婚率偏高,生育率低,相較於前述狀況屬於另一層面的問題。試想,傳統婆婆遇到接受男女平等教育薰陶的媳婦,應該很難不擦出「火花」吧?輕者或只需一抹輕煙便可了無痕,重者就只能一拍兩散各自飛了。
現代父母當如何走出「被迫無奈」的處境,避免擦出燎原的「火花」?又該如何走出被制約的傳統角色呢?
多數女性「更年期」約為四十多歲至五十多歲間,通常六十歲左右邁入更年期晚期,此時又多伴隨「空巢期」。因此,認識「更年期」及「空巢期」的生理調理及心理調適,尋求專業醫療及家人的協助相當重要。
小燕的孩子即將結婚,應當要學習「放手」、「交棒」,只要年輕人願意互相關照,不至於演變成小燕或孩子必須單向地多關照一個人,便是一件可喜的事;畢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必須是互相地有來有往才能長久,如此建立的關係才能更加穩固。此外,也要提醒自己避免抱持過高的期待。
既然有人可以關照自己的孩子,就意味著小燕有更多時間與心力,為自己量身規畫專屬的活動,試著找回自己曾經放棄、未能實現的夢想,或是投入社會公益活動及適度運動。一旦有了目標跟方向就會發現,原來能夠享受個人自由,多關注自己、豐富生命閱歷,將讓生命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