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城市就是撿寶天堂

文/惜音 |2021.10.09
2705觀看次
字級
一位美國媽媽,在垃圾桶撿到全新的Airpods耳機。 圖/網路

文/惜音

去年夏天,首次拜訪我目前居住的東德城市萊比錫。在街上遛達時,注意到一些公寓、住家的門口階上,偶爾會放置著一些紙箱。我好奇地探進紙箱,瞧見其中各式各樣的小玩意:衣服、襪子、餐具、裝飾品、玩具、鞋子或書籍……

「怎麼有那麼多人把紙箱忘在門口了?」我暗自納悶。詢問當地友人後,才明白這是當地超暖心的「街頭二手物贈送」習慣!

簡單來說,許多居民整理及清出家裡不再需要的物品後,會將那些物品放進箱子,並放在自家門口,有時會明確寫上標語「zu verschenken」(即「贈送」之意),路過的人們只要需要或喜歡,就可以隨意拿取。

曾懷疑真能隨便拿走

從來不曾在路上隨便拿別人東西的我,一開始看到這種箱子,只敢好奇的往裡面看上一眼,並不敢隨便拿走;畢竟,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感覺很像偷竊,心裡難免有道關卡過不去。直到我親眼見到有人真的伸手從箱子取走一些物品,才終於鼓起勇氣去拿。

這一拿,便開啟了我充滿驚奇的街頭「尋寶」之旅!

很多時候,當我發現自己缺少了某些東西,隔幾天就能在路邊,找到別人轉讓而我需要的東西。後來我更發現:能夠在街頭搜括寶物,可以為日常的散步增添許多趣味!

兒童物品最是大宗物

目前我撿回的寶物,至少包含長襪、針織外套、毛帽、隔熱墊、空白筆記本和兒童故事書(學德文良伴)……根據幾個月的觀察,最多人在街頭捐贈的物品,是書籍和兒童衣物。沒錯,真的很多──特別是兒童物品和衣物。

一位有2歲小孩的美國友人,也相當喜愛這樣的在地風俗,因為這種分享風氣,讓有小孩的家庭,省上許多育兒開銷。

後來我發現,不只在萊比錫,在德國或奧地利其他城市的某些角落,也會看到這樣的街頭紙箱捐贈文化。

再利用觀念普及全德

例如在柏林,偶爾可見沙發、櫃子等家具,被置於人行道上,並寫上「zu schenken」的字樣。這樣特別的文化現象,可能與當地的「再利用」意識抬頭息息相關。德國人不只重視資源回收,也對於二手物品有極高的接受度。

德國研究永續消費的學者Adrienne Steffen在2016年曾發表論文指出,近年德國人意識到,過度消費對環境產生了不良影響。當「減少消費」的概念興起,加上德國人原本就推崇的「物盡其用」生活原則,使二手物品的使用,不再是因為貧窮,反倒是一種時下流行的生活風格選擇及態度,同時,這也能減輕荷包和環境的負擔,何樂而不為?

共享物資不代表貧窮

德國四處可見二手物品店、跳蚤市集,德國與奧地利這兩國,也於2012年發起食物免費分享(food sharing)風潮,皆是減少資源浪費的最好彰顯;而街邊的二手物贈送文化,也只是其中的延伸行為之一罷了。

讓街頭等公共場所,成為物資交換共享的空間,是物資再利用的最直接方式,也營造了城市居民的互相回饋、互助的友善氛圍。

將自己不再使用的物品,放在街邊免費提供給大眾,對我這般貧窮的外國人而言,是如此令人激賞的舉動,但對於這個愈來愈普遍的現象,我的德國友人之中,也有些人的看法並不相同。

有可能是懶惰者藉口

我的德國伴侶認為,只要物品原先的主人能確保物品在良好及可使用的狀態,並在一兩天內就把沒人取走、剩餘的東西收回,這的確是值得嘉許的習慣。但另一位友人則認為,這其實只是人們「太懶惰」的藉口──懶得把不要的物品拿去回收,便直接放在外面,看看誰會來幫他們「清理垃圾」。

萊比錫市政府2019年於官網上公告,在街上贈送二手物品,其實是「不合法」的行為,可能受到罰鍰。雖然捐贈物品比丟棄物品更加環保,但在公共區域放置不要的私人物品,與「隨意丟棄」的行為很難畫清界線。

透過網路可贈換物資

在公告文章中,市政府建議人們,應多利用網路上的免費資源交換網站,或是二手物回收的慈善機構,以取代街頭贈送。畢竟,對於一些居民總將紙箱放在路邊長凳上的行為,很多人看不下去之餘,也會貼上紙條寫道:「請注意:這長凳不是垃圾場!」

的確,如今網路上,有許多社群媒體、社團和網路平台,同樣能讓人免費贈送或取得二手物品,柏林的「Free Your Stuff Berlin」臉書社團,甚至已經壯大到擁有17萬名成員。

由此可見,即使德國人有不少人,可能是基於懶惰心態,直接把物品丟到街頭讓別人撿走,但不可諱言的,二手物資免費共享的觀念,在德奧等國,依然是頗為普及的價值呢!

(本文作者畢業於倫敦金史密斯研究所,目前服務於英國亞馬遜公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