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館長說故事 賦予歷史溫度 李祖翔 |2021.10.05 語音朗讀 187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大稻埕是新舊文化交匯地,值得民眾探訪。圖/記者李祖翔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外觀。圖/許美惠提供曾受上一代價值觀所苦,也受益於發掘歷史真相的許美惠,立志推廣歷史文化。圖/許美惠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沒有社會歷練、會衝動的年紀,才是人最有溫度的時候。」當台灣新文化運動館館長許美惠說出這番話,上揚的嘴角洩漏了內心的激昂,一段段「台灣文化協會(簡稱文協)」的精采故事立即呈現在眼前。「文協發起人之一的蔣渭水在學時,就曾認為袁世凱背棄孫中山的理想,策畫暗殺行動。」年輕人為了一股信念以身涉險,深深吸引著許美惠,「還有1923年台灣第一位受日本培訓的飛行員謝文達,為了成立台灣議會,飛過東京上空時主動投放數萬張傳單,以此向日本請命、傳達理念,沒想到20多歲就斷送了美好前程。」但他那顆熱情的心沒有被澆熄,毅然加入國民革命軍。述說時代故事 理解不同視角三言兩語,許美惠就點燃聽眾「想跟著一探究竟」的熱情,而她接任籌備台灣新文化運動館以來,就是用說故事的方式讓民眾認識台灣歷史。「不同視角,歷史就有不同的解讀。」許美惠說,要接近真相,不能用現代思想去評斷,得先了解時代背景。時代有其輪迴性,所以知古才能包容不同聲音,紀念館以大稻埕市定古蹟台北北警察署為基地,保存與發揚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始於1920年林獻堂、蔣渭水等人在私立靜修高等女學校號召成立文協後,透過各地支社發行會報、舉辦文化演講等,帶動時代革命。這個月恰逢文協百年,便設計傳達文協人物精神及文協對台灣現今意義的系列活動。「年輕人適合參觀紀念館嗎?」也是年輕人的許美惠認為值得走此一遭,還分享了自己曾為歷史所苦,又受益於歷史真相發掘的過往。跨域探索學習 細膩感知生活從台中女中到考取台灣大學,許美惠一直都是安於父母期盼,直到對未來感到迷惘,與父母意見相悖而有爭執時才省思「自己要什麼」,漸漸發現一個謎團──父母加諸在兒女身上的「期待」來自哪裡?「爸爸為什麼認為書讀得好才有前途?」研究上一代環境背景,她才明白了父母對兒女的「愛」,無奈從小不知道,變成壓力。大學時她迷上歌仔戲,與好友一起成立劇團、帶營隊,還從化學系轉到社工系,經過家庭革命,半妥協地修起教育學程,但教書不久又離職,跑去鑽研歌仔戲。當她以為可以自由探索興趣時,父親病倒並倉促過世,從此「不能任性了」。之後在社教館藝文推廣處服務,輾轉於2018年參與籌備台灣新文化運動館。從化學、社工到傳統藝術、歷史文化,領域截然不同,許美惠卻不覺得突兀,「好像彼此有連結,幫助我對生活感知更細膩」,受益良多的她如今有志推廣歷史,相信了解歷史,能給生活帶來很多啟發,更能享受當下。 前一篇文章 團隊創眼動輔具 助身障兒表達自我 下一篇文章 挑戰視覺藝術 視障者突破自我 熱門新聞 01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2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3【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4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5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6【生活智人135】企業家媽媽 蒙哥馬利 深諳育兒之道2025.05.1007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08【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09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42025.05.0910【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畫家捐創作義賣 助失依兒有家 部落全家福 鏡頭捕捉原鄉情感助視障讀圖表 盲博士創電子平台導演著青蛙裝 下水拍攝產業記憶35年熱心義工 從哥哥被喊到叔叔 阮虔芷樂奉獻 凝聚企業家做公益 作者其他文章家扶無窮世代計畫 5千萬元缺口待補 憂YTR倡偏方 陽光急闢謠:燒燙傷快「沖冷水」2022金扶獎頒獎 賴清德勉勵5位自立「家扶兒」淨灘、立槳到吃素 培力園帶孩子體驗生活新風貌讓愛流動 祖父母為己立傳邀祖父母為自己立傳 壯世代讓家庭的「愛」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