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F不同於以往進入人體的手術路徑,改從腹部側面開一個小傷口進去脊椎,避開脊椎上複雜的肌肉層,對於脊椎穩定度要求高的族群,如運動員或較肥胖病患,不啻是一大福音。圖/振興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神經外科醫師指出,脊椎手術已有最新技術,配合導航系統,尤其對脊椎穩定性要求高的族群來說,幾乎可在不傷及神經及脊椎結構下,「神」乎其技、快速安全地完成手術,此即「腰椎前側位入路脊椎融合手術」(OLIF)。
振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宋文鑫表示,每當病患聽到要動脊椎手術,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會傷到神經」,嚴重甚至導致半身不遂,即使在醫療發達的今天,有了更好的技術與設備,醫師一再說明這樣的機率很低,卻也不敢打包票「一定沒事」。
宋文鑫說,傳統後側脊椎融合手術施行時,需要在後背處切開長達10-15公分傷口,進行骨釘固定及人工椎間籠植入,以讓上下脊椎融合,手術時間需3-4小時,術中出血量約500ml。但這種手術方式會破壞脊椎旁的筋膜、肌肉、肌腱、小關節、椎板等,對脊椎的結構破壞較大;因此術後腰部肌肉容易萎縮,腰部容易會有痠痛,部分病人術後長期復健效果不佳。
OLIF不同於以往進入人體的手術路徑,另闢蹊徑、改從腹部側面開一個小傷口進入脊椎,避開脊椎上複雜的肌肉層,整個手術過程創傷小、出血少於20ml、不到2小時即可完成手術,大大減少對神經、血管和肌肉的損傷,對於脊椎穩定度要求高的族群(如運動員或較肥胖的病患)不啻是一大福音。
且由於OLIF所使用的墊片體積比較大,椎體接觸面積較大,因此融合率較佳外,穩定性也更好,術後比較不會產生背部痠痛,大部分患者手術後當天即可下床行走,復原十分快速。
振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鐘子超表示,OLIF除對多節段退化脊椎病變及退化性脊柱側彎有很好的矯正效果,對曾接受後側脊椎手術又復發或產生鄰近節段退化病變,從新的方位進行手術也能避免因沾黏而傷及神經,同時避免再次破壞背部肌肉。
另外,對於心衰竭或心臟手術術後不適合趴著做後側入路脊椎手術患者,趴著容易造成心臟壓迫,導致心輸出量變低,產生心衰竭風險增高;新術式是讓病人以側躺執行手術,較不會對心臟造成壓迫,出血量少,對於心臟負荷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