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01
設計師林憲能從家具店小弟,一路做到卡希納(Cassina)、FLOS等頂級家具、燈飾總代理商,奮鬥了大半輩子,他在45歲那年選擇回到家鄉,打造出「前後象藝文空間」,不只作為文化交流場所,也希望眾人了解台灣早期器物及茶文化,林憲能說:
「面對想做的事情,就是要不停不停地去追求,只要有愛,你就有動力去累積自己。」
02
金萱字體、鮮乳坊、ARRC前瞻火箭等募資案,一個個曾被懷疑的點子,在群眾集資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手上,都成了可被實現的未來;儘管有人說群眾集資像做足行銷包裝的團購,林大涵卻從中摸索到:
「有6成是套路,3成是產品、團隊能做到的獨特性,剩下1成是不計較成敗,覺得很有意思的創新,這不就和人生一樣嗎?」
03
「澀Sur」的主廚林佾華,是今年「米其林指南年輕主廚大獎」得主,曾於知名的法式料理餐廳樂沐、米其林二星餐廳RAW歷練的他,擅長以簡單易得的食材,來呈現台灣的飲食文化;孩提時代玩的紙飛機、台中第一廣場的移工等,都是入菜的靈感來源,林佾華說:
「在滿是天才的世界舞台上,只有努力才是拉近距離的唯一方法。」
04
位於苗栗縣泰安鄉的梅園國小,海拔850公尺,是縣內最高的小學,全校共74名學生,大多是隔代教養、單親或依親家庭的孩子;校長卓美花為了讓孩子能走出山林,多年來積極帶領學生接觸外面的世界,並向他們傳遞正能量:
「我常常提醒孩子,現在很多人照顧我們,未來當我們有能力時,也要去照顧別人。」
05
愚人之友基金會成立於921大地震後的隔年,從事災後的社會救助及關懷照顧工作,堪稱是台灣社區長照的先行者;原本任職於埔里基督教醫院的李希昌,在基金會成立12年後,接下了執行長一職,從事社區服務工作多年的他表示:
「台灣社會處處有溫暖良善的人和事,值得被傳遞、宣揚。」
06
精神科醫師吳佳璇執業超過25年,從都會區的醫學中心、診所,到離島衛生所都有她行醫的身影。在吳佳璇眼中,精神疾病不僅是生理上的變化,更是人與環境互動後的結果,因此她透過了解患者人生故事,再協助化解壓力來源。她表示:
「人生就是不斷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修煉場。」
07
黃盛璘是台灣第一位赴美取得專業證照的園藝治療師,推廣花草療癒已17年,當她面對患有思覺失調的病患,她便藉由植物的陪伴,慢慢打開病患的心;她說,人與植物生命的碰撞,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連結與能量。黃盛璘表示:
「這個連結彷彿幫人們找到了生命的鑰匙,原本遺忘的記憶,又再次啟動了新的生命。」
08
曾任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的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堪稱「一人生活先驅者」,從年輕獨立後幾乎都一個人生活,儘管父母與二姐皆罹患失智症,自己算是失智高風險群,但她早在心態、生活與朋友支援等方面做足準備,劉秀枝說:
「既然盡了人事,煩惱何必自己背負,就交給老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