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春榮
疫情肆虐,人們談疫色變,全民戴口罩,勤洗手,量額溫,少逗留密閉空間;同時避免群聚感染,減少「人與人的接觸」,大夥盡量居家隔離。當疫情重磅修理全球之際,是不是提醒現代人「好日子過了頭」,該修正目前的生活方式?
自古及今,人和人相處,宜「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一公分的距離,是過從甚密;一公尺的距離,並非疏離。有些人群聚終日,喜好言不及義,鏗鏗然「耍嘴皮」哉;再加上煙視媚行,生張熟魏,把酒言歡,口沫橫飛,絕對是「病從口入」,病毒的溫床。尤有甚者,若常口不擇言,支票滿天飛,言多必失,拳腳相向,更是「禍從口出」。
美國富蘭克林云:「愚人之心在其口,智者之口在其心。」旨哉斯言!整天喧囂呱噪,只代表「躁人之辭多」,如浪花浮蕊,靜不下來,定不下來。殊不知「吉人之辭寡」,靜水流深,寧靜少言,非禮勿言,要言不煩,言必中的。《莊子》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只有「淡」才能久,才能明心見性,才能覺察動靜,相待以直,相持以諒。
《菜根譚》亦一再呼籲:「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貪口腹之欲,聲色犬馬,進而酒池肉林,極感官之至,迄今可能皆是疫情破口;也許應嘗試回歸平淡的交際生活,回歸單純的起居,才能做自己,做比較好的自己;也唯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才能回歸最深的感性與知性。尤其在疫情環伺之際,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學會面對漫漫時光冷冷空間,學會和孤獨對話,傾聽內心的聲音,不失為「成長」、「成熟」的考驗與契機。
至於待在家裡,少逗留密閉空間,並非整天關房裡,吹冷氣,滑手機;三餐須注意飲食均衡,不可因水喝太少,得到腎結石。當此之際,也要打破囚禁思惟,走向開放空間,重回大自然。誠然病毒「作弄人間」,但「空間可以舒坦心田」,尤其病毒在陽光下較難以倖存。
透過戶外踏青,公園走走,肺葉深深呼吸草香,耳朵迴盪滴溜的天籟鳥鳴,欣見松鼠「恰恰恰」在樹顛叫響,閃躍枝葉間;坐著四周遠近不同層次的翠綠,迎著沁涼微風,此樂何極!慢步在公園紅土上,揮別螢光幕上冷冰冰的「確診」、「死亡」數字,深覺人們應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改變生活型態,由繁至簡,由濃而淡,注重最基本的「養身」、「養生」;適時戶外運動,增強「有氧」的免疫系統,才是治本之道。畢竟施打疫苗,只是治標,打了疫苗之後,並非萬無一失,仍要如臨深淵,作好防疫。
同島一命,命懸一線。當生命被逼至絕境,才能體會深刻。當疫苗與變種病毒「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們真的要正視「好日子過了頭,壞日子就臨頭」。而佛陀教誡有情眾生要息滅「貪瞋痴慢疑」五毒,勤修戒定慧。高僧大德的處世智慧名言,也正是幾千年來的傳世之寶,迄今曖曖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