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賊實驗 解釋章魚預知能力
圖/dribble
文/鄭可安
2008年,歐洲國家盃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但當時的新聞版面,除了各代表隊球員精采的賽事剪影,還充斥著許多關於「章魚先知」的奇聞妙事。故事起源於德國的一間水族館,工作人員一時興起,準備了兩個前方各自掛有競賽國國旗的透明盒,裡頭盛裝供章魚「保羅」享用的食物。奇妙的是,保羅先取用哪邊盒子內食物,上頭的代表國幾乎就能在該場賽事中取勝,預測的準確率相當高,成為賽事外的另一大看點。
在這之後,科學家紛紛投入章魚、烏賊等「頭足綱」生物的研究,想一探「預測神力」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科學祕辛,於是進行一場測試烏賊是否有高度邏輯思惟的實驗。
實驗開始前,研究人員先訓練了兩隻年紀不同的烏賊,一周七天,每天都更換取用食物的地點。一段時間後,科學家發現不論是年紀較長,還是年紀較輕的烏賊,都會在研究人員投放食物之前率先就定位。
在達成研究目標後,科學家決定提升實驗難度,每天於固定時段在水族箱裡的兩個不同位置,依序投放蝦肉飼料及活草蝦。
熟悉順序 精準判斷
經過一個月訓練,烏賊不但能記住所有時段食物投放的位置,在單獨投下難吃的蝦肉飼料時,因為知道下個時段一定會有好吃的活草蝦,所以烏賊們會按兵不動進行等待;隨著時間的推移,牠們就愈來愈熟悉投放食物的時間及模式,顯見烏賊的記憶力及判斷力相當驚人。
那麼,年齡究竟會不會影響到烏賊的記憶力?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馬科斯·弗蘭克(Marcos Frank)認為烏賊等軟體動物,由於需要在廣闊大海中保持良好方向感,所以牠們腦中感知環境的「神經相關組織」,不像哺乳類動物大腦退化幅度來得明顯。
研究團隊下一目標將是測試烏賊能否在高度情節記憶的基礎上,提前規畫未來。若實驗成功,或許章魚保羅的神祕預測能力就能獲得科學上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