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娟
喜歡揹著帆布袋去逛傳統市場,買菜的婆婆媽媽很熱情,會教我如何辨識菜種。
西瓜要彈一彈聽聲音,像拍胸脯那樣的聲音才是好西瓜;哈密瓜除了看紋路,搖一搖,若有咕嚕咕嚕的聲音,就是瓜囊生水,過熟了;掂一掂芋頭,比較輕的吃起來才會鬆綿;蘿蔔則要選比較重的,裂了一條細紋也沒關係,表示長得很結實不會「蓬心」;蓮藕細長的部分比較脆口,適合做涼拌,肥粗那端有點鬆軟,可以用來煮湯……照著她們教的方式做,準沒錯。
然而疫情期間,全副裝備上市場,沒辦法細心挑選,也不能聞香,市場管理員拿著大聲公不停廣播:「買好請趕緊離開。」快速抓幾樣菜就匆忙結帳,買菜像打仗似的,衝、衝、衝,回到家才發現,少了蔥缺了蒜。
心想,何不自己來種菜?
在後陽台陰暗的小角落「孵」豆芽,既簡單又不占空間,只把綠豆撒在容器裡,再覆蓋一層布,透點光,每天澆幾次水就好。沒有「鋤禾日當午」的繁瑣,五天左右就孵出豆芽菜,雖然吃起來苦苦的。
自己種的豆芽菜長得細細長長的,不若市場賣的那般肥胖,歪七扭八的豆芽,有的像是閉目養神的雷龍,矮矮胖胖又駝了背的是海馬,還有的像是一對天鵝歪著頭梳理羽毛,恩愛極了。我一邊揀菜,一邊天馬行空地想像。
再把幾顆發芽的紅蔥頭埋入土裡,很快就長出綠芽,成了香氣濃郁的珠蔥,剪下幾株來煎蛋,剩下的還會繼續長;或者是當個現成的農夫,將買回來的薑直接埋入沙土裡,要用時就拔一些來吃。
鄰居看我自己種菜,特地送我香菜種子,才長出一丁點兒,蝸牛就聞香前來分享了。這都是有機的,牠們還真識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