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手機與平板的通用性優勢,可讓身體或認知功能上有困難的人,排除日常生活障礙,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還記得在智慧型手機剛萌芽的若干年前,家長們常問我的問題是:能不能給孩子買手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要怎麼限制?一直玩手機遊戲怎麼辦?
當時的結論是,手機是工具,教養的重點應放在訓練孩子自律的能力,以及多與孩子討論手機使用的內容。
果然,趨勢是無法阻擋的,3C產品成為主流,功能包羅萬象,已不僅限於生活資訊的提供、娛樂、社交、知識搜尋等,在工作與學習上更是不可或缺。樂齡學堂裡,爺爺奶奶們亦人手一機,學習文字輸入、拍照、看YouTube、使用通訊軟體。
若干年前的孩子現在成了父母,他們除了擁有手機外,還搭配了平板,「3C保母」則是父母忙碌時,孩子的最佳良伴。
疫情更突顯出3C產品的重要,QR Code實聯制、線上教學、視訊會議、線上購物點餐、線上轉帳繳費……呃,沒有手機該怎麼過日子?父母不會再問要不要給孩子手機,反而是在思考:只有一個裝置,夠嗎?
在職能治療師眼中,3C產品也是很棒的科技輔具。
我們當然不會捨棄手機與平板的通用性優勢,反而希望身體或認知功能上有困難的朋友們,能藉由3C的介入排除日常生活中的障礙,進而提高生活品質。職能治療師不僅要思考如何淋漓盡致地運用各種應用程式APP,還要想辦法克服個案使用上的障礙,客製化個人專屬的行動裝置。
比如說,協助輕度失智長輩與智能障礙的青少年不與社會脫節,訓練他們獨立外出散步或購物時,可將手機掛在胸前,教會他們簡單的使用方法:一、撥通快捷鍵。二、點開付費應用程式,以手機支付費用。
如此一來,手機的定位功能可避免迷路,同時也減少保管錢包、數錢等需要認知與記憶力運作的過程,而能專心在去回的路線以及購買的物品上。倘若真的迷路或忘記了,也可用快捷鍵撥電話尋求協助。
我曾輔導過一位閱讀書寫障礙的國中生,小學時期的他,課後多半在補寫功課,考試也得延長時間。上了國中後,課業益發沉重,我和輔導老師商量,基於學習動機與自信心考量,不要再補救弱勢能力,需以優勢能力學習為主。
因這孩子的口語能力不弱,建議在寫作業或作文時,可以用語音輸入平板取代書寫。這樣的變通方式,使孩子不再被書寫困難所困擾,老師與學生都輕鬆了不少。
還有一些口語能力不佳或有人際溝通障礙的自閉症孩子,他們有不錯的認知能力,但無法開口說話或與人面對面地溝通,以致常有情緒困擾的問題。此時,社交通訊軟體就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工具。在社交軟體中,他們可以學習與人溝通時的社交禮貌、委婉的表達方式,進而達到情感的抒發並傳達想法。
而對於年紀較小、無法用口語表達的孩子,也有專門設計的應用程式,平板搖身一變為溝通板,觸控圖示便有真人發音,照顧者就能即時知道孩子的需要。
其他尚有許多應用程式,例如:把字體放大具擴視效果的APP;錄音錄影功能可提供語言及動作訓練的視覺回饋,有利於發音與動作校正;最簡單的計時器、碼錶、行事曆等,則可培養時間感、學習時間管理、提高專注力。
科技的發展大大提升了生活的方便性,使不可能成為可能。對我而言,手機與平板不僅只是一種工具,還是科技輔具與教具,在我與個案的互動中,擔任一種「貼身助教」的角色。
如果仍有父母問我:要限制孩子的手機使用時間嗎?沉迷於手機遊戲怎麼辦?我的回答一如既往:手機是工具,教養的重點應該放在在訓練孩子自律的能力,同時可以多和孩子一起探索其中值得為我們所用的功能,因為,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