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解著手,將有助於找出問題的根源,明白為什麼某個人不肯改變。「積極聆聽」可以讓理解的過程更為順暢。聽很重要,但問對問題通常也同等重要,可以讓人知道你用心在聽,注意力持續擺在他們說的事情上。圖/時報出版提供
文/約拿博格
從理解著手,將有助於找出問題的根源,明白為什麼某個人不肯改變。「積極聆聽」可以讓理解的過程更為順暢。聽很重要,但問對問題通常也同等重要,可以讓人知道你用心在聽,注意力持續擺在他們說的事情上。以下是幾種積極聆聽的關鍵訣竅:
輕微鼓勵
如何讓人看出你聽得很認真?你可以透過肢體語言與口頭回應,展現你專注於對方說的話。點頭、身體往前傾、看著對方的眼睛,說出「對」、「原來如此」、「好,我知道了」。這一類的語助詞似乎無關緊要,卻能推動對話。聽眾沒有任何回應或反饋時,報告人不僅會意興闌珊,整體而言表現還會變差。
拋出開放式問題
發問能讓討論延續下去,建立信任感。不論是剛開始認識彼此的對話,也或者是快速約會,各式情境的研究報告顯示,發問次數多的人,獲得的好感也多。發問能蒐集有用資訊,更加了解對話的對象。
然而,問的時候要有技巧,例如問「為什麼」(「為什麼你不去倒垃圾?」)讓人心生防備,感到被質疑。是非題或人們只會用一、兩個字回答的問題,效果較不佳,無法讓對話延伸下去。
開放式問題(「你能多談一點那件事嗎?」或「哇,怎麼會發生那種事?」)則不僅讓人知道你聽進去了,還能帶出可以派上用場的細節與資訊。
利用「有效停頓」
停頓是一種無聲的力量。沉默令人感到不安,人們會很想補足對話的空檔。人質談判人員會利用停頓引誘當事人說話,套出額外的資訊,尤其是談判人員認為發問會導致離題的時刻。此時他們不追問,保持安靜,讓嫌犯自行補足空白。
停頓也能吸引注意力。在拋出重點的前一刻或後一刻停頓,將引發期待感,刺激聽眾專注於說話者想溝通的事。
歐巴馬總統以運用這個說話技巧聞名。他在說出競選口號「Yes, we can」(我們做得到)的時候,中間經常夾雜停頓:「Yes... we can」。他在2008年總統大選之夜的勝選感言,最令人熱血沸騰的句子,中間出現十次這樣的停頓:「如果還有任何人……依舊在懷疑……美國是否是一個……任何事都有可能成真的地方……如果有人依舊在想……開國先賢的夢想……是否依舊存在於我們的年代……如果還是有人質疑……民主的力量……今晚……你們有答案了。」
策略性停頓可以強調重點,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重複你聽到的話
鏡像法包括重複對方說出的最後幾個字,讓對方知道你專心在聽,尤其是在對方情緒激動的時刻,這個方法可以鼓勵他們說下去,讓他們有機會一吐為快。如果有人說:「煩死人了,供應商老是會晚一兩天。」此時可以回應:「老是晚一兩天?」鏡像法能增進好感,促使對話進行下去。
不過,也不要一直重複完全相同的話,可以用你自己的話換句話說,證明你不僅認真在聽,還真的聽懂對方的話。
給情緒一個名字
試圖扭轉看法時,資訊通常很重要,但情緒也一樣重要。提供事實與數字很好,但如果你不明白人們隱藏的情緒,你很難讓人採取行動。說出情緒的名字,可以協助找出行為背後的議題與感受。指出「你聽起來很生氣」或「你似乎很沮喪」,可以讓人知道你用心聆聽,努力了解對方。即使弄錯情緒,對方的回應將可提供起點,協助找出根本的議題。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如何改變一個人:華頓商學院教你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