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三合一」選舉,雖然距投票日尚遠,但從媒體報導,便可知道其競爭之激烈,國家元首為了維護治權的多數,聲嘶力竭呼喊,駕著卡車衝撞;在野領袖為了贏回治權,口沫橫飛,縱橫東南西北。
「三合一」選舉要選出的是縣市長、縣市議員和鄉鎮市長。每一種公職,都有其職權與責任,各有其重要性。但從媒體報導上所占的比率、領袖人物關注的程度、社會大眾矚目的焦點來看,當屬縣市長。因在地方層級的公職人員中,最有影響力的職位,自非其莫屬。在一定的範圍內,縣市長決定了縣市的走向與目標,也決定了以何種手段達成目標,有權進用人員和罷黜人員,分配預算和配置資源,掌控施政程序的優先順位,能否建立效率、公平、廉潔的行政體系與促進人民的福祉,其人選的適當性何等重要。
在競選過程中,通常受到關注的是所屬政黨的顏色、當權者支持的程度、派系中的地位、造勢站台的場面、媒體投注的鏡頭與篇幅,以及詭言異行所激起的選民情緒。但這些都只是一種競選花招,是為達到當選目的的手段。其實在其當選後,能否讓人民享有良好的行政權利,增進其福祉,並不在這些為當選所採行的花招與引誘選民投出一票的手段,而是在於其是否具有做為領導人物的素質、勝任政府首長的人格。
從理論上看,縣市長的權責都有法律規範,但法律有落伍、疏漏、矛盾之處;即使法律完備、周密,執行時的熱誠、態度、次序、方式、著力點不同,也會影響到結果。法律規範有一定的限度,這是外在界限;於此之外,尚有潛存的內在標準,此內在標準促使一首長於有所不為的同時能積極的作為;主動為善,則決定於一個人的人格,或者是一些道德上的原則。
謙卑學習,繼續成長:一個人獲得權勢地位,就會以為自己都對,旁人都錯,遂出現官大學問大的權力傲慢。一個人只有承認自己的不是,以開闊包容的精神,謙卑的態度,虛心求教,力求上進,才能成為成為稱職的首長。
祛除偏私,超越屬性:競選的時候,雖有偏好,存有競爭;當選之後,必須超越宗教、地域、種族、黨派等屬性上的限制,尤其不可利用其以遂其個人或黨派的私利。
分工授權,節制權力:身為首長的職權雖有法律上的限制,但事實上透過非正式途徑,常可行使遠超過法定的權力。權力這個東西的毛病就在於一旦在握、便忘記應有個界限,故應力求節制。
動機純潔,尊重理性:當前政治人物為謀私利,常以種種不當的手段,抹黑、造謠、欺騙,以達蠱惑群眾,激起情緒化反映的目的。應該堅守誠信原則,承擔道德上的責任。在公平與真理的原則下行事。
晉用賢能,用人所長: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雖自古有之,但於今為烈。應能在以事擇人的原則下,擴大尋才的範圍,用人所長,而非用人親近來效忠。切望大家勿忘,投票要選的是做事、服務的公職首長,而非「首長候選人」,既已當選,便應停止競選。
在這競選過程中,候選人的表現正是給選民提供一個檢驗候選人人格的良好機會,讓人細心觀察,認真比對,千萬別投下誤人誤己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