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的這兩個月,同學是否跟我一樣,常聽見窗外有「嘎、嘎」的蛙鳴聲呢?先不要太高興,那有可能是外來種的斑腿樹蛙喔。斑腿樹蛙的適應力驚人,我曾在台中都會公園、台北校園,還有一次是在北部的住家社區遇見過。
圖/玉子
文/玉子
放暑假的這兩個月,同學是否跟我一樣,常聽見窗外有「嘎、嘎」的蛙鳴聲呢?先不要太高興,那有可能是外來種的斑腿樹蛙喔。斑腿樹蛙的適應力驚人,我曾在台中都會公園、台北校園,還有一次是在北部的住家社區遇見過。
斑腿樹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的原生地在華南、香港、海南島、印度、中南半島等區域;台灣本島的首次發現則在2006年的彰化田尾,疑似是以卵泡形式附著於園藝植物引入台灣。
繁殖力強 取代布氏
斑腿樹蛙的危害主要在於排擠共域蛙類,尤其是生態習性相近的台灣原生種「布氏樹蛙」(Polypedates braueri)。斑腿樹蛙的繁殖期比布氏樹蛙來得更早、更長,且在水域資源有限的蝌蚪期,也曾發現斑腿樹蛙的蝌蚪捕食原生種蝌蚪。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下,部分棲地裡的布氏樹蛙便逐漸被斑腿樹蛙取代了。
布氏樹蛙和斑腿樹蛙都是「泛樹蛙」屬,這個種群廣泛分布在東亞地區,其中包含許多隱藏種,彼此形態相似,相關分類一直存在許多爭議。然而,為了守護台灣的生態,總要找到幾個能在現場做判斷的依據。
腿紋、蛙鳴 辨別依據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蛙的背部。多數情況下,布氏樹蛙的背紋為「川」字,斑腿樹蛙則是「Y」或「X」型,但兩者都有少數個體會出現相反的背紋,所以我們不能以此做為唯一的判斷標準。
除了背紋之外,大家也需要檢查蛙的大腿內側紋路:斑腿的腿紋為「黑底白點」,白色部分為較完整且規則的圓形;布氏則是「白底黑網紋」,白色區域不規則、黑線連續,彷彿是穿了黑色網襪一般。不過,最準確的方式還是聆聽蛙鳴聲,布氏的聲音響亮,類似規律敲竹筒的「搭、搭、搭」,而斑腿則是不規律且音量微弱的「嘎、嘎、嘎」。
自彰化的第一筆紀錄之後,斑腿樹蛙逐步跟著植栽擴散到其他縣市,如今足跡幾乎遍及台灣中北部。如果你們家就住在這些區域,不妨多多留意周遭的綠地和植栽,當發現有疑似斑腿樹蛙出沒,可以至「台灣兩棲類保育網」通報喔!斑腿樹蛙的防治方法,應先監測再移除。後續的移除工作,必須透過專業人力來進行辨識與移除。如果同學很有興趣,歡迎加入台灣兩棲類保育義工的行列,讓我們一起實踐蛙類監測、維護棲地生態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