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一色的麟山鼻,是散心遊樂的好去處。圖/北觀局
漫步潮間帶,是另類海岸之旅。圖/陳文榮
文/陳文榮
疫情稍歇,全家出遊計畫終於成行。女婿負責規畫行程,決定到三芝、石門一帶活動。清晨在三芝遊客中心集合,先參觀李前總統故居源興居,為接下來一天的活動暖身。
接著上山參觀一座大型水車,做為水力發電動能。水車直徑達10公尺,2層樓高度,很新鮮。
下山後到達石門的麟山鼻遊樂區,適逢海水退潮,露出潮間帶。我帶著孫子觀賞寄居蟹、彈塗魚、小貝類……及不知名的海洋生物。孫子們第一次接觸漲潮與退潮間的潮間帶,都很興奮。
我拿出事先準備的磁鐵,讓孫子們吸地面上的砂石,立刻吸滿黑色如砂般的物體。
我問孫子:你們猜磁鐵上吸到的是什麼物體?
沒有人猜對。
我公布標準答案:鐵砂。
其實台灣別處海岸並沒有鐵砂,為什麼獨有麟山鼻這段才有呢?
答案就是幾千年前大屯山火山爆發時,噴出的熔槳含有鐵砂、石英砂等礦物質,冷卻後沉澱於海岸,因此麟山鼻附近的海岸,存在豐富的鐵砂。
近午時,陽光炙熱,沒有遮蔭處,女婿帶我們走上漁港右側的步道。入口處一棟無人居住的房子,牆壁以硓石砌成,十分特殊。
步道臨海岸線,有釣客站在退潮的海邊釣魚。步道生長林投、海檬果等植物,構築一條涼爽的步道。海風徐徐吹拂,十分涼爽舒適。因為時間有限,沒能走完全程,聽女婿說,再往前走,可以走到白沙灣,也是夏天泳友們游泳玩水的樂園。
接著到老梅公園參觀「風剪樹」。強勁的東北季風,壓制樹木的成長,樹梢被強風修剪得很平整,所以叫它「風剪樹」。見證大自然的力量,影響植物的生態。
低矮的榕樹下,氣根變為樹根,深入泥土中,強化樹的附著力。孫子們好奇的進入樹的迷宮,很快就鑽出來,沒被困在迷宮裡。
中午全家到石門一家餐廳,一面用餐,一面觀賞海洋怡人景色。兒孫共聚一堂,和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