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炎夏暑熱,正是台灣芒果的盛產期,也是民眾喜愛的水果之一。芒果經過不斷改良,如愛文、夏雪、海頓、凱特等,口味和肉質迥異,土芒果有股特殊的香氣,一般稱「本地種」、「土檨仔」,受到懷舊者的青睞。
芒果樹,巴漢辭典解釋為,Amba,一種原產印度的常綠喬木。梵文為āmra,有「菴羅」、「蓭婆」、「菴婆羅」等音譯,兩千多年前經印度傳到東南亞,明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由荷蘭人傳入台灣,首種於台南市六甲鄉。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菴羅果,樹生,若林檎而極大……色黃如鵝梨,纔熟便鬆軟。」說明芒果樹的外觀和果實特性。
芒果目前多稱為Mongo,是英文的音譯。台語稱為「檨仔」(suāinn-á),「檨」音來自東南亞、荷蘭語或平埔族語眾說紛紜,但可確定是外來語。連橫《雅言》:「台灣之檨字,番語也,不見字典,故舊誌亦作番蒜,終不如檨字之佳。」
芒果是熱帶果樹,適合台灣的溫度,到處都有種植,有些地方還以「檨仔林」、「檨仔腳」、「檨仔坑」、「檨仔坑山」為地名,可見芒果和台灣息息相關。
芒果食用法非常多,古人將之切片晒乾,用糖拌蒸,名「檨仔乾」;用鮮檨細切,用糖熬煮名檨子膏;用鹽漬醃久代蔬,名蓬菜醬;台南人以醃檨煮魚,風味極佳,湯可醒酒,也曾被福建巡撫呂猶龍當作珍品進呈給康熙皇帝。
現代人將芒果充分利用,製作成情人果、冰棒、冰淇淋、果醬、奶酪、芒果乾等,還將之入菜當料理,讓其滋味更加清爽甜膩,挑動著人們的味蕾。
芒果食之過量易引發過敏、咽喉不適、上火、腹脹。連橫《雅言》:「黃檨盛出時,食之過多,則胃起痙攣之症,所謂『檨子痧』也;食破布子則癒。」萬一吃芒果過敏、長瘡或下痢,吃破布子就能解毒,非常具有療效,萬物相生相剋,果然有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