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趣談】 蘋果橋的故事

文/邱傑 |2021.07.28
894觀看次
字級

文/邱傑

民國六十年代末期,台灣十項建設中的南北高速公路、桃園國際機場等重大工程皆已逐漸完竣,從高速公路打造一條直達機場的支線也如期完成,扮演首都直達機場的重要交通角色。

這條機場支線全長近九公里,自中山高銜接處匝道上先要建造一條橫越高速公路的橋梁。橋的跨徑大,橋面無一寸水平,還必須配合匝道坡度和彎度建造,在電腦還未普及的年代,設計難度高得無法想像。

高速公路工程局在通車時間的壓力下,曾有外包給美方工程單位的意思,國內工程人員不服氣,認為再怎麼難也必須接受挑戰,勇敢接下了自力建造的任務。

美方工程單位則認為在設計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台灣不可能依造時限建出這座橋,雙方最後打了賭,以一顆蘋果為賭注,輸方必須給勝方一顆蘋果,當場擊掌為約。

筆者當時踏入新聞圈沒多久,被這件事感動了,一顆蘋果不值多少錢,代表的卻是多麼嚴肅的一件事。工程啟動之後,我三天兩頭就跑去工地關心,想了解我方能不能贏得那顆蘋果。

工地上首先架起了密密麻麻的支撐柱,那就是台灣常說的建築鷹架,只要鷹架架好,上頭釘上模板,而後灌漿,就可以完成一座水泥橋了。說來容易,過程卻相當艱鉅,杉木材質的鷹架無法一根到頂,而是好幾根逐一銜接,由於預見橋身的厚度極重,鷹架搭得密密麻麻,這是我所見過最密,也最堅固的鷹架了。

從搭鷹架到灌漿、拆模,工程人員每個環結都是提心吊膽,深怕有一個閃失。完成拆模後,工程人員踩上橋逐步細心檢視,遠遠看去,站在橋上的人個個體型有如螞蟻,這時才清楚看見橋體還真是龐大無比!蘋果到手了,美方不但依約送上蘋果,外加香檳致賀致敬。

爾後國一甲線更名國道二號公路,還向東延伸到大溪,沿途不知架起了多少座橋;國道也先後增建多條,路上的大橋小橋更多得無法計算,只有這一座無名之橋有極少數人知道,當時大家私下暱稱它為「蘋果橋」。

四十年後的今天,知道蘋果橋的人更少了,如果我再不記下,只怕故事即將隨著時間流逝而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