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佛教的真理,是為了去除我執、獲得解脫;但錯解空意,就更遠離解脫道了。《中論》說:「佛陀說此空法,本來的目的,是為了對治世間執著實有的偏見,若執著此『空法』,非諸佛教化的本意。」(大正30、18)
又,《涅槃經》上說(大正12、816):「若於世間諸法,察其不實的現象者,必能破除如須彌山的煩惱;但若生起惡見,則無法教化也。」以上所說,是名「惡見羅剎毀滅禁戒」的大意。
論「持戒清淨」已經以愛、惡見兩種羅剎,說明毀滅十種禁戒的可怕,今再說明持此十戒的情況。以下,從戒的「通、別」來敘述:
若以「通」論來說: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等五乘,都叫「乘」。這五乘人,以「戒」來防非止惡,所以有律儀戒、定共戒、道共戒的區別。從「個別」戒來說:有事戒、理戒兩種,並各有三品。
一般而言: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苦,就稱為「乘」;凡防止墮入三界苦,即稱為「戒」。再深一層意義來說:守有形上、中、下之三品事戒,如:身口意之五戒,名之為「戒」,但仍是有漏的、有業力造作,尚未出三途苦,只是「知所節制」而已,所以稱之為「事戒」。能證得五戒之理,不必「自我節制」,就能行為從容,合乎「五戒」,即能超越三途苦,即是「乘」,稱之為「理戒」,已是無漏,不受業力牽引。今就此「乘」與「戒」的意義,分四句來闡釋:
一、乘戒俱急:若能於十種戒中,持戒清淨,於行為、於觀念都能念念清淨,今生即應獲得解脫。若未能得道,但因清淨心的業力,必能往生善處。若於律儀戒,持戒清淨,必得人天果報。若無雜戒急,隨修禪定之次第,能證入梵天境界。
在理戒三品中,何乘最急?即中乘急,以人天身,值彌勒佛出世,聽聞《華嚴》之成佛經教,利根者便能得道。若在上品出假乘急,以天人身值彌勒佛出世,於《華嚴》之法座上,鈍根者即能得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