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之時】 赫曼.赫塞文本

文/吳鈞堯 |2021.07.19
664觀看次
字級

文/吳鈞堯

名作翻新出版時有所聞,赫曼.赫塞即為其一。年少讀他,不很明瞭他作品中,那些化不去的哀傷或絕望。

赫曼.赫塞一八七七年七月二日生於德國,祖父是印度語言學家,父親還寫過關於老子的書。一九四六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一九六二年八月九日逝世。他一九○四年出版《鄉愁》後聲名大噪,接連出版《心靈的歸宿》、《徬徨少年時》、《流浪者之歌》、《荒野之狼》、《玻璃珠遊戲》等書。

《生命之歌》是赫曼.赫塞的「小品」,殘缺、破碎、愛情等主題,非常吸引人。他在《生命之歌》提到怎麼看待創作,「我的內在命運就是我自己的作品」、「痛苦和快樂是來自同一源頭」。關於作品論,「在她眼中我和我的作品沒有差別,她愛我,也愛我的作品」、「我感受到它的熱度,它不再屬於我,不再是我的作品」、「它不再需要我了,它已有了自己的生命」。約莫九○年代,藝文界開始有了作者與文本分隔的說法,我認同也常闡述,至今重讀,訝然發現我所述說的,很可能正是赫塞的腔調。

年輕的一個特色是,很輕易可以找到自我滿足的點,卻也很容易找到任何一個點,就自我厭惡了。書中提及的「殘缺」影射青年人的內在隱晦,尤其我早年罹患口吃,說起話來結結巴巴,難怪當時的天候特別地陰,我的青春期與坐監無異。

經典重讀,不單是文本,也透過與他者的對話,再次審視自己。過去已矣,且被歸檔,但它們也獨立為一個文本,與我們在一個時空中並行,且不時會伸過手,搭上我的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