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每天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各行各業的人在生命當中,都有所悟,也影響著周圍的人,來聽聽他們如是說……
1
陳玲玉是國內3大法律事務所第一位女性合夥人、女性主持律師,著作除法律專書,全都是為「愛」而寫:《家門》給父親、《父母心、女兒情》為女兒、《也追憶似水年華》和先生共同執筆,今年出版《如果愛是答案,問題是什麼?》則為愛孫Kilo所寫。陳玲玉表示:
「家門內充滿愛,家門外就充滿希望。」
2
從警35年的張仁勇退休後,迷上自然生態,在高雄柴山及各處生態公園當起導覽員,「勇伯」的名聲不脛而走,開啟人生第二春。最近疫情精嚴峻,勇伯也難得出門,但他表示,正好利用這段時間充電、蒐集更多植物資料,提高導覽和開課的品質。他說:
「植物無仇恨,每天心中有寄託、有進步,自然能帶來正能量。」
3
葬禮花藝師翁采宜,是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導演齊柏林、主播傅達仁等名人告別式的花藝設計師。她表示,從事這分工作,對她而言最大的影響就是──對於很多事情都抱著平常心。翁采宜說:
「畢竟在生死面前,很多事情真的都不是那麼重要。」
4
馬來西亞藝術家康怡(Hong Yi)的作品,靈感往往來自生活中的平凡物品,使用隨處可見的日常素材,創作大型裝置藝術;她的最新作品是把5萬根火柴棒,排成一幅世界地圖,並把這些火柴棒點燃,藉此表達對氣候變遷的關切,康怡表示:
「我想創作更多這樣的作品,那讓我想起自己成為一名藝術家的初衷:創作能夠影響別人的作品。」
5
原本擔任銀行主管的陳志忠,9年前因父親驟逝,他決定轉換人生跑道,不只自行創業做建築設計工程,也發揮興趣在社群分享插畫作品,還當上直播主「181閒畫家常」、出版插畫教學書,生活變得更豐富。對於熟齡族,陳志忠建議:
「從興趣中釋放壓力或是獲得療癒,保留和自己對話的時刻,人生下半場就不會失去重心。」
6
澳洲一名攝影師肯尼利(Tamara Kenneally)拍攝動物已經超過25年,她定期在作品中對獲救的農場動物拍攝特寫,與許多動物權利慈善機構和動物庇護所共同工作,幫助人們改變對農場動物錯誤認知。肯尼利表示:
「好照片是有力量的,這項技能對於改革很重要,我們需要更多優秀攝影師拿起相機,講述這些動物的故事。」
7
日本女星工藤靜香,曾是風靡亞洲的偶像歌手,然而,在她與男星木村拓哉結婚後,受到大批粉絲攻擊,甚至多次在「最討厭女星」的調查中榜上有名;無懼多年來的流言蜚語,她投入繪畫、衝浪、料理,活出精采人生。工藤靜香心靈強韌的祕訣是:
「要認同那個拚命努力過的自己,並給予自己獎勵。」
8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副教授賴宜鈴,在碩士畢業後,加入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當時中研院選定棲蘭山成立長期生態研究站;賴宜鈴回想,在山裡做研究時,常常此刻豔陽高照,下一秒傾盆大雨,大自然的變幻莫測,使她深有感觸:
「生態學跟東方哲學很相似,沒有最好或最壞的事,一切都在改變,所有的改變中,充滿著各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