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是秘魯國家航空508號班機空難50周年,當年唯一的倖存女孩茱莉安妮.狄勒(Juliane Diller),寫下一個大難不死後追尋夢想的故事,並完成當年在雨林中求生11天,對自己許下的承諾:為自然和人類服務。回顧過去,她很高興自己人生充滿意義:
「能夠一直協助人們、為自然做些事,就表示我能活下來是好事。」
02
編導張嘉容2008年起,帶領社福機構的單親、失婚婦女,藉由創意書寫、戲劇、舞蹈等方式,走出陰霾;2010年她創立「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幫助弱勢從戲劇汲取力量;今年推出的《Who護?》,則是改編長期照顧者的親身故事,她表示:
「我們希望讓大家能看見,當事人曾經受過的苦,從中領悟的智慧、獲得的勇氣,及如何克服難關。」
03
台灣有一群由愛好音樂的醫師、營養師等人組成「Dr.詹姆士醫療團隊」樂團,不只常去各地義演,為遲緩兒義唱募款,更因有感醫護人員為對抗新冠病毒的辛苦,自行製作抗疫MV〈添光〉,團長兼主唱的復健科醫師詹益承說:
「希望藉由MV鼓勵第一線醫護人員,攜手同心,一起努力挺過這場世紀之疫。」
04
曾在美國加州執業的家庭婚姻兒童心理諮商師張愛倩,專長於處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她使用情緒危機處理系統,幫助許多經歷重大事故的大人、小孩、家庭,及早走出陰霾;這套助人課程,近年也被她引入台灣。張愛倩認為:
「從一個人好,到一個家庭好,逐漸帶動每個家庭好,最後才能讓整個社會都好。」
05
曾被稱為「春晚小品第一人」的陳佩斯,重返中國大陸中央電視舞台,在節目《金牌喜劇班》中擔任導師,他以標準嚴苛著稱,一度引起爭議;陳佩斯坦言,他不在意節目效果,來這個節目的初衷,就是挖掘有潛質的喜劇人,並傳授自己的經驗,他說:
「普及喜劇,把笑聲帶給觀眾,讓觀眾笑得開心,是我大半輩子一直致力的事,也是我幸福感的來源。」
06
中國大陸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去年爆紅,被稱為「脫口秀天才少女」,在新冠疫情籠罩下,她總會創作出讓人會心一笑的脫口秀段子,在緊張的空氣中,這些語句透出智慧的光芒,照亮生活中的一瞬間。李雪琴說:
「希望大家都能善良。即便我們會遇見不好的事、不善良的人,我們也應該保持善良的本心。」
07
台北科技大學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博二生李俊翰,從一天只有100元生活費的刻苦大學生,到月領4萬的科技部補助優秀博士生,已發表8篇國際期刊論文,李俊翰強調自己很幸運,一路上受到太多老師幫助,遇過無數貴人,他說:
「其實他們都不需要另外花那麼多時間提拔我,讓我也想要成為他們這樣的角色,幫助弱勢的學生。」
08
台灣5月陷入新一波疫情後,多位藝術家轉移陣地,到歐美展演;例如由小提琴家林昭亮規畫、原本在台北舉辦的第3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TMAF),便移地到舊金山舉辦,林昭亮深信TMAF將再度克服困難,成為全世界樂壇的焦點,他說:
「在艱困的情況下,將危機化為轉機,這就是我兒時記憶中的台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