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冠疫情自今年五月進入社區傳播,從萬華社區、台北農產公司到竹科移工等,不時傳出群聚感染。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上周宣布三級警戒再延長至七月二十六日,但十三日起微解封,開放餐廳有條件內用;不料,全台各縣市紛紛「逆時中」,陸續宣布餐廳禁止內用,只能外帶,顯示地方首長比中央更謹慎。台灣由於疫苗接種率很低,政府對解封時機的拿捏,必須非常謹慎。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一年半以來,各國施行鎖國、封城,學校停課,餐廳、旅館限制營業,嚴重衝擊民生消費。隨著疫苗施打率提高,達到群體免疫的歐美各國,逐漸解封,疫苗護照成為新的數位通行證,持有疫苗數位證明者可以跨境旅遊。
《經濟學人》近期公布回歸正常生活的「正常指數」評比,這項評比主要分為三項,包括運輸旅遊、休閒娛樂、零售與工作等。全球五十個經濟體的「正常指數」平均為六十六,比較基準以疫情前活動量為一百。其中,香港排名第一,生活回歸正常的比率約九十六,其次是紐西蘭;台灣為倒數第二,馬來西亞倒數第一。
台灣爆發社區傳播,處於三級警戒中,回歸正常生活的速度落後歐美各國。其實,相較於歐美國家的封城,台灣施行近兩個月的三級警戒,屬於軟性封城,不算正式封城,但許多以零售、餐飲、服務謀生的民眾已苦不堪言。
歐美各國考量解封的時間點,也常引發爭議。以英國為例,全國成人有八成七已接種第一劑疫苗,有六成六已接種兩劑疫苗,儘管如此,Delta變種病毒傳染力驚人,近來英國每日新增確診病例逾三萬人,為近期新高,英國原定六月底解封,已延至七月十九日,近有逾百位學者專家投書專業醫學期刊《刺胳針》,批評這項政策不成熟,要求政府再延後解封時間。
以色列全國疫苗接種率過半,十六歲以上成人接種率逾八成,自七月起逐步解封;但近期新增確診病例有增加趨勢,近七天平均確診新增四百五十二例,主要受到Delta變異株感染,其中有許多已經接種疫苗,不過,接種過疫苗的確診者,症狀比較輕微。
歷史上因疫病大流行而封城、鎖國,首次在十七世紀義大利發生黑死病時出現。由於生命無價,支持封城、鎖國者認為,民眾擔心被感染,會自主性避免去公共場所,因此封城鎖國的副作用有限。《經濟學人》指出,澳洲、紐西蘭施行封城與嚴格的邊境管制,有明顯的成效。《刺胳針》有一篇論文指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會員國中,採取封城政策的國家,其每一百萬人死於新冠病毒的人數比未採取封城的國家低二十五倍,其中有五個國家在今年初景氣復甦的速度較快,已回復到大流行之前。
相較於英國、以色列這些疫苗接種比率高的國家,台灣全民接種才開始,如果要達到六成以上的接種率,依以色列的經驗,至少還要半年時間。在接種率仍低,且社區篩檢比率亦極低的情況下,目前若要全面解封,風險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