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輪先生 不讓垃圾入海

潘楠慕  |2021.07.11
1870觀看次
字級
「垃圾輪先生」成功防止大量垃圾流入海洋。圖/網路

編譯/潘楠慕 

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港口的垃圾問題嚴重,大量廢棄物隨著河流進入港口並被沖入大海,造成嚴重環境汙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地一家物流公司與環保組織合作,開發一種可以攔截垃圾的行動水車,在入海口撈捕垃圾。

生態專家指出,海洋垃圾的問題日益嚴重,全球每年有一千一百萬噸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這些廢棄物可能纏住海洋生物導致牠們窒息,塑膠微粒也被魚類誤認為食物,經由食物鏈出現在人體的消化系統;研究指出,若無法扭轉目前的趨勢,從現在起到二○三○年,仍有五千三百萬噸塑膠垃圾會進入淡水及海洋。

非營利組織「海濱合作夥伴」(Waterfront Partnership)與當地的物流公司 Clearwater Mills創辦人凱萊特(John Kellet)合作,研發全球第一具能夠攔截垃圾的水車,在潮水、風和洋流把垃圾帶進海洋之前將其回收;凱萊特表示,他在一場大雨後發現大量垃圾隨雨水流入大海,為了阻止情況惡化,他開始製作小型原型機,希望使用這種設備從水中撿拾垃圾,清理巴爾的摩內港。

凱萊特的構想獲得市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的認同,也獲得所需資金;據環保組織「垃圾搜尋(Waste Dive)」報導,這個耗資七十五萬美元的漂流垃圾水車,啟用兩年內已清除逾三百五十噸廢棄物,包括八萬多支塑膠瓶、九萬個保麗龍盒、三萬六千個塑膠袋;這套設備的成效卓著,也被當地民眾暱稱為「垃圾輪先生」(Mr. Trash Wheel)。

凱萊特指出,「垃圾輪先生」利用太陽能板及水流為滑輪系統提供動力,系統驅動一個大型傳送帶和耙子,當垃圾順流而下時,耙子將漂浮物撈上傳送帶,接著送到垃圾接駁船;每一具裝置,每天可收集約二點五萬公斤的垃圾。由於效果出色,當局目前已另外再增添三具水車,組成了「垃圾輪家族」,成員包括「垃圾輪教授」、「垃圾輪船長」、「『來自西邊的好輪子』格溫達」(Gwynnda the Good Wheel of the West)。

「海濱合作夥伴」表示,「垃圾輪先生」計畫的成功,讓更多人重視水汙染的問題;全球許多城市的官員,都曾造訪巴爾的摩,觀摩這種裝置。由荷蘭環保技術公司RanMarine也受到啟發,開發一款稱為「垃圾鯊」(WasteShark)的裝置,攔截水域中的垃圾。這種裝置不僅能撈捕垃圾,還搭載感測器,可測量水質。RanMarine的創辦人康寧漢(Oliver Cunningham)表示,這種裝置能夠清理河流、港口的垃圾,是防止廢棄物進入海洋的一道重要防線。

「海濱合作夥伴」已提出「健康港口倡議」(Healthy Harbor Initiative)計畫,目標是防止垃圾進入港口及海洋,並讓巴爾的摩港口的水質恢復到可以游泳、捕魚的水準。

「健康港口倡議」的負責人戴夫(Waste Dive)表示,下水道汙水外溢、基礎設施不良和大量廢棄物,讓港口的細菌汙染指數「超過人類可接觸的安全值好幾百倍」,要讓水質恢復到合格的水準,有待各方面努力;戴夫也肯定「垃圾輪先生」的貢獻,他說:「這的確改善了水質。」

按摩浴缸型氣泡

攔截河流廢棄物

為了攔截河流中的廢棄物進入海洋,荷蘭阿姆斯特丹政府與當地的社會企業「大氣泡屏障」(Great Bubble Barrier)合作,研發由氣泡構成的水中垃圾屏障,利用空氣壓縮機在運河中製造氣泡流攔阻廢棄物,尤其是塑膠垃圾。

「大氣泡屏障」的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厄爾宏(Philip Ehrhorn)表示,氣泡屏障的原理是在運河底部以傾斜角度鋪設一條多孔的管線,打入壓縮空氣,空氣就會形成氣泡屏障;河流中的垃圾,會被水流沖到河邊的收集小平台。

厄爾宏指出,這項裝置可攔截逾八成的廢棄物,可望改善海洋塑膠垃圾危機;他說:「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有三分之二以上來自河川與運河,若能在河川予以攔截,對環境保育大有益處。此外,使用氣泡而非實體屏障,還能降低對運河生態的衝擊,也不會影響商業和休閒需求。」

厄爾宏是德國造船師與海洋工程師,他透露,氣泡屏障的靈感來自按摩浴缸;他在參訪一座濾水場時,發現其中一道作業手續是把氣泡注入水中,「有如按摩浴缸」,且水中的塑膠廢棄物會堆積在角落;這個發現,讓他產生在河川中安裝類似設備的念頭。

與此同時,三名荷蘭業餘人士伊布林(Anne Marieke Eveleens)、佐特(Francis Zoet)和斯圖德(Saskia Studer)也提出類似的構想。厄爾宏表示,經過聯絡與討論,他們發現彼此的願景和使命相同,因而展開合作,也靠這項計畫贏得高達五十萬歐元的永續企業獎金和其他獎項。

厄爾宏指出,氣泡屏障並非物理屏障(例如網子或圍欄),最大的優點是在攔截廢棄物的同時,不會干擾水生生物或航運。海鳥保護生態學家波瑞勒(Stephanie B. Borrelle)也指出, 塑膠垃圾對生態的傷害極大,且目前沒有單一方案可完全解決這個問題,但氣泡屏障將可提供極大的幫助。

「大氣泡屏障」的研究團隊正與阿姆斯特丹當局和非政府組織合作,分析氣泡屏障捕獲的塑膠廢棄物種類並辨識其來源,協助制定相關的政策;厄爾宏也準備把這項裝置推廣至荷蘭其他城市、葡萄牙和印尼等地。

化學循環 塑膠回收利用無期限

全球每年生產的塑膠製品超過3.8億噸,但只有16%塑膠廢棄物,被回收製成新塑料,40%送至垃圾掩埋場、25%被送焚燒,還有19%被任意棄置。為了提高回收率,降低塑膠對環境的衝擊,英國穆拉(Mura)科技公司正研發化學回收技術,透過「化學循環」(chemical cycling)讓塑料「無限」循環使用。

專家指出,塑膠回收率不高的原因,是因分類錯誤或其他殘留物(例如染色技劑)汙染,導致許多原本可回收的塑料只能以掩埋或焚燒方式處理。

目前的塑膠回收方式,是以機械將塑膠分類、清潔、切碎、熔化並重新成型,但原料品質會隨著回收次數持續下降,因為塑料融化時,聚合物鏈會斷裂,降低拉伸強度和黏度。

新的化學回收技術,則是把塑料分解成化學成分,避免品質下降。這項技術利用熱轉化效應,把聚合物分解成更簡單的分子;塑膠廢棄物被送入熱解反應器,以超高溫加熱,讓塑料變成氣體,接著冷凝成油狀液體,最後蒸餾並製成各種塑料。

穆拉公司已開始興建全球第一座可分解所有種類塑膠的工廠,包括混合塑料、有色塑料甚至是被食物或其他類型廢物汙染的塑料。穆拉執行長馬宏(Steve Mahon)表示,這項技術可以讓塑膠廢棄物重新形成聚合物,轉化率超過99%,也就是塑料可以無限回收。

基爾大學環境科學講師喬治(Sharon George)讚許這項新技術,她表示:「這克服了品質的問題,有助實現循環回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