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全球暖化衝擊,歐盟將在七月中旬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針對高碳排產業如鋼鐵、石化、水泥、鋁、電力等課徵碳關稅,保護歐盟境內企業的競爭力,並且鼓勵其他國家減碳。繼歐盟之後,美、日等國可能跟進,形成新的氣候貿易壁壘,對於以出口為主的台灣,衝擊非常大。
新冠疫情衝擊下,歐盟的氣候行動沒有停滯,繼去年推出「綠色政綱」之後,今年又推出「碳邊境調整機制」,主要考量是,如果歐盟境內企業到海外投資,逃避減碳的規範,再把產品輸入歐盟,形成「碳洩漏」,對歐盟境內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因此推出碳關稅,要求輸入歐盟的產品必須揭露碳足跡,繳納碳關稅。
高碳排產業如鋼鐵、水泥、石化等,二○二三年起馬上面臨碳關稅,成本將墊高。台灣出口歐盟的產品中,汽車零組件占相當大比重,其中含有鋼鐵成分,如果含碳量很高,就會被懲罰。
歐盟開徵碳關稅,若美、日跟進,意味著全球碳定價時代來臨,企業必須減碳才有競爭力。台灣的問題是,目前沒有碳定價制度,企業連自己的碳足跡都不清楚,如何減碳?
中華經濟研究院推估,以台灣每年出口歐盟的高碳排產品的碳含量,以及歐盟碳交易價格,若以五十一歐元計算,未來每年企業要繳的碳關稅約四十億歐元。由於碳價格看漲,未來若漲到一百歐元,那麼碳關稅的衝擊也倍增。一旦歐、美、日等國均課碳關稅,對於賺取低毛利的台商衝擊非常大,不僅訂單飛了,還可能面臨破產或關門的命運。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指出,台灣企業面臨三大風險,一是碳關稅,企業若不減碳,就會被懲罰;其次是環境資訊揭露,企業必須揭露碳足跡,依照國際相關準則揭露氣候風險情境分析,以及因應策略;第三是金融面,企業生產過程若對環境不友善,可能無法取得貸款,甚至面臨被撤資的風險。
台灣長期以經濟掛帥,忽略對環境的責任,工廠排放廢氣、汙水,汙染空氣、土壤、河川,把內部成本外部化。對於歐盟課徵碳關稅,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持正面看法,認為「便宜又大碗的時代過去了,碳的性價比時代來了。」歐盟課徵碳關稅,讓企業重新思考,從原料、生產製程到產品功能,必須做出功能好,且碳足跡很低的產品。
碳關稅為企業帶來挑戰,也帶來很大的機會。以特斯拉為例,去年盈餘六億多美元,其中有十五億美元收益來自碳排放交易,顯示其電動車本業仍處於虧損,但減碳商機非常大,股價依然上漲。為協助國內企業減碳,工研院成立一個資料庫,歸納九百多項材料與製程,可以協助廠商挑選最適當的材料與低碳製程,降低產品的碳足跡。
為因應歐盟即將開徵碳關稅,政府必須推出碳定價制度,循序漸進開徵碳費,企業僅剩下兩年的時間準備,切記惟有朝向低碳經濟,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