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滌姬
提到唐朝詩人白居易,很多人會想到「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的故事。然而白居易的名字,跟居住無關,而是出自《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白家的長輩,期許他成為居心平和、守住本位、安穩自在、順應天理的正人君子,所以取名為「居易」。
白居易的詩歌,現存近三千首,其中的佳作並非僅有〈長恨歌〉和〈琵琶行〉,「心靜即身涼」的句子,就是出自他筆下的〈苦熱題恆寂師禪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夏天熱氣蒸騰,讓人心情煩躁,急奔避暑勝地。然而禪師沒有外出,就在禪房內修持功課,白居易由此領會「但能心靜即身涼」的妙法,便加以運用,親身實踐,作詩〈夏日〉:
東窗晚無熱,北戶涼有風。
盡日坐復臥,不離一室中。
中心本無繫,亦與出門同。
白居易不出門,整天或坐或臥,在窗下享受自然清風。因為心裡沒什麼掛礙,在家中也像在避暑勝地一般清涼。這種「宅在家」生活,白居易很能適應,以「不出門」為詩題,敘述整月不出門的生活狀況:
彌月不出門,永日無來賓,
食飽更拂牀,睡覺一嚬伸。
輕箑白鳥羽,新簟青箭筠,
方寸方丈室,空然兩無塵。
披衣腰不帶,散髮頭不巾,
袒跣北窗下,葛天之遺民。
一日亦自足,況得以終身?
不知天壤內,目我為何人?
白居易整個月都不出門,也沒有客人來訪。每天除了吃飽、休息,就是踐行「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放下束縛,整天披衣、散髮、赤足,就像生活在上古聖王「葛天氏」時代一般地悠然自在。這樣的生活「一日亦自足,況得以終身」,但不知別人眼中,又是怎樣看待呢?
在他人眼裡,白居易賦閒在家,從達官貴人轉為平民百姓,繁華落盡,無處可去,被困家中,讓人同情。但白居易自己呢?他跳脫俗情,珍惜當下,以「葛天遺民」自居,用輕鬆自得的心情,過著安然寫意的歲月。
白居易另有一首〈不出門〉:
不出門來又數旬,將何銷日與誰親,
鶴籠開處見君子。書卷展時逢古人;
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
能行便是真修道,何必降魔調伏身。
白居易又是數十天不出門,以鶴鳥和書籍為伴,就像成天與君子及古人為友,非常適意。雖不出門,但心靈是豐收的,領會「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的道理,又有了「能行便是真修道,何必降魔調伏身」的修行體悟。
白居易隨順環境,樂天知命,安然自得的「不出門」生活,在居家防疫期間,特別感同身受。
「東窗晚無熱,北戶涼有風」,正是日常生活的寫照;「空然兩無塵」一句,似在叮嚀:天天都要掃地及掃心地,就算做不到「無塵」,也不要隨感覺起舞,以致「塵上加塵」。而「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二句,提醒「不隨境轉」,用靜心、知足、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以「君子居易以俟命」來自勉,如果「中心本無繫」,也就「亦與出門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