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表明,控制身體每日節奏的生物鐘至少有兩個主要部分:一個負責由光線控制的節奏,另一個負責由感官控制的節奏。
兩者的相互作用確定了每日睡眠與活動的周期,這也讓哺乳類動物更具有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研究者推測,這也許是我們午後有一段時間感覺疲乏需要打盹的原因。
大腦脈絡膜上層核子SCN一直被認為是主生物鐘的所在地,主生物鐘部分地受到相應視網膜的光線的一種「鐘」蛋白質的調節。
身體的其它部分有自己的生理節奏鐘,但是位於前腦(這是處理感官信息的部位)的生物鐘非同尋常,因為它不受「鐘」蛋白質的調節,而是受到另一個蛋白:NPAS2蛋白質的調節。
當敲掉一株小鼠的NPAS2基因後,他們發現與正常的小鼠相比,這種小鼠對每日光線的變化不太敏感,牠們適應受限制的餵養時間表的能力也變弱了。而正常的小鼠,能通過改變飲食的時間來適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