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 古代文人書房

聶鑫森 |2007.10.08
550觀看次
字級

在書房讀書,其享受無比!現代愛書之人,只要是環境許可,多會另設一間書房,而在古代,無一文人不重視書房的設置,儘管各自經濟狀況迥異,但皆講究書房的高雅風致,營造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

唐代劉禹錫雖只有一間簡陋的書房,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

  還有明代的歸有光,在青少年時代曾埋首於一間極窄小的書齋,名曰「項脊軒」,「室儀方丈,可容一人居」,作者卻「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項脊軒誌》)。

對於書房牆壁如何進行裝飾,清代的李漁頗多高見;「書房之壁,最宜瀟灑,欲其瀟灑,切忌油漆。」上策是「石灰堊壁,磨使極光」,其次,「則用紙糊,紙糊可使屋柱窗楹共為一色」,而「壁間書畫自不可少」(《閒情偶寄.居室部.書房壁》)。在書房內的裝飾上,往往採用碧紗櫥、屏風、竹簾、帷幕等物,以增加其美感、靜趣、雅風。

文人的書房,講究題名,或以書房周圍的山石花木為題:如蘇州網師園的「殿春簃」,是因周圍多芍藥花(殿春為芍藥別名),故有此名;以翠竹命名的曲園中的「小竹里館」;以梅香命名的滄浪亭的「聞紗香室」;以梧桐命名的暢園的「桐花書屋」……

有的書房命名,突顯著主人的人生態度,充滿著哲理;蘇州留園中一書房名曰「汲古得綆處」,典出《荀子.榮辱》中的「短綆不可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聖人之言。」意思是鑽研古人學問,必須有恆心,要下苦工夫找到一根線索,方能登堂入室,如汲深井之水必須用長繩一樣。

  留園中還有一書齋叫「還我讀書處」,取意於陶淵明《讀山海經》中的「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表述一種歸隱後的人生真趣。

  蘇州耦園西花園一書房名曰「織簾老屋」,「織簾」典出《南齊書.沈驎士傳》,說沈驎士家貧如洗,卻刻苦向學,在陋室中,一邊織簾一邊誦讀詩書,口手不息,園主借用此典以銘其志。

古代文人的書房,在建築上也往往風格獨樹,留園中的「揖峰軒」即是。

這是一個園中之園,庭院為半封閉。軒西月洞門有一座靜中觀,外形似亭,二面借廊,只伸一角。軒前小院四周圍以曲廊,軒南庭有挺立石筍,青藤蔓繞,古木翠竹襯以名花。

再看軒內,東頭一張紅木藤面貴妃榻,壁懸大理石掛屏;正中八仙桌,左右太師椅,桌上置棋盤;西端靠牆的紅木琴桌上擱古琴一架;兩側牆上掛名人所書對聯;北牆嵌三個花窗,如三幅圖畫……幽靜、秀美、典雅。在此間讀書,與友人唱和,堪稱一種全身心的享受。

有些書房對聯,出自主人的手筆,文采飛揚,啟人心智。清人陳元龍的書房為:「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是我師。」清人袁枚的書房聯為:「放眼讀書以養其氣;開襟飲酒用全吾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