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以孔子思想 突破世界發展的困境《孔子新傳》

文/孫震 |2021.07.04
2291觀看次
字級
孫震校長 圖/天下文化提供
《孔子新傳:尋找世界發展的新模式》 圖/天下文化提供

文/孫震

孔子思想產生於兩千五百多年前中國傳統停滯時代,個人追求財富不會促進經濟成長,全民的福祉來自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因此孔子思想和以孔子思想為中心的儒家思想,重視倫理勝於一切世俗的價值,包括財富與地位。

倫理是人與人之間應維持的適當關係,以及由此引申出來人與人相處應遵守的原則。倫理的實踐為道德,道德表現在行為之上為品德,品德完美之人為君子。

在儒家思想中,倫理意識源自於人之所以為人的同理心和同情心所產生的關愛之心,對他人的境遇感同身受,因此「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正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元素——仁。仁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的,因此也是人的內在價值,每個人為了追求自己的目的而實踐倫理,結果達成了社會的目的和諧與安定。

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帶領

不過,雖然個人實踐倫理是為了自己的目的,但社會仍應有健全的誘因制度給予有效的支持。司馬遷在《史記.禮書》中說:「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

行為的動機有萬千種,但有一定的道理貫穿其中。社會應以仁義加以誘導,以規範加以約束:品德高的給他地位,俸祿多的給他榮耀,如此調配社會上每個人的努力,達成社會全民的目的。這真是一個偉大的設計,讓個人自主與社會目的和諧共榮,這個偉大的設計在孔子時代就是禮。

進入現代成長時代,個人追求自己的財富,可以促進社會全體的財富,社會的目的在和諧安定之外,增加了經濟成長;個人追求自利取得道德上的正當性,因而得到社會的支持。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說,個人從事投資,心裡想的雖然不是公共的利益,然而「卻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帶領,達成無意達成的目的。他無意於此並非對社會不利;他追求自利,往往比志在公益,更有效的促進了社會的利益。」

亞當.史密斯鼓勵自利並非不重視倫理。人有利己之心,也有利他之心。史密斯認為,我們關心自己的幸福,所以產生審慎的美德,我們關心別人的幸福,所以產生公平的美德和仁慈的美德。公平是不減少別人的利益,仁慈是增加別人的利益。

他說:「多為別人著想,少為自己著想,節制私欲,樂施仁善,成就人性的完美。」又說:「為人如能做到恰好的審慎,嚴格的公平,適當的仁慈,可謂品德完美矣。」

史密斯認為,人的自利之心雖然強烈,但是常受「理性、原則、良心、胸中的長駐者,即內心那個人,也就是我們行為的偉大審判者和仲裁者的節制。」

他並相信,自由巿場的公平競爭,可以保障交易雙方,不使消費者和勞動者應得的利益受到損傷,並將稀少的資源分配給效率最高的使用者,讓社會全體的利益達到最大。

世界發展的希望在孔子

不過市場並非常處於公平競爭的狀態,特別是現代巨型跨國公司膨脹,壟斷供需兩方面的巿場,限縮消費者和勞動者權益,阻擋新興創業者發展,使貧富不均惡化,經濟成長率降低。

尤其是生產活動的成本,一部分超出巿場,落在社會和自然環境之中,由於無人主張所有權,所以不須提出補償,因此使生產的真實成本低估,經濟學稱之為「外部不經濟」,成為現代經濟成長重大災害的主要來源,導致資源耗竭,環境汙染,地球暖化,氣候異常,生物滅絕,使世界發展難以為繼,並且日益威脅人類生存。

世界發展的希望在孔子,唯有將孔子倫理優先的價值觀引入現代西方巿場經濟,並改變當前功利導向的社會誘因制度,讓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一致,世界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寫這本《孔子新傳》,讓大家更認識孔子,並且了解孔子思想在世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孔子新傳:尋找世界發展的新模式》一書自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