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哈尼梯田 書寫1300年生態故事

文/記者王長山、曾維 |2021.07.03
1796觀看次
字級
哈尼梯田美景201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圖/新華社
哈尼梯田景觀,這裡的耕作方式和1300多年前基本相同。 圖/新華社
工作人員在元陽縣糧食購銷公司內包裝梯田紅米。 圖/新華社
農民在新街鎮大魚塘村梯田犁田。 圖/新華社
哈尼族姑娘丁繼楠(右)和直播團隊成員,在梯田做現場直播。 圖/新華社
雲南省紅河哈尼梯田美景。 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長山、曾維

從山腳至海拔二千多公尺的山巔,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哈尼梯田級數最多達三千七百級,頂端梯田彷彿壘到雲裡。當地人說,這是雲上梯田,是雕在大地上的詩行。

哈尼人利用複雜的水渠系統,將水從樹木繁盛的山頂引入梯田,構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傳承祖輩的文化和技藝,探索出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路徑,書寫動人的生態故事。

千年傳承和諧共生

「這輩子和梯田分不開了!」四十三歲的哈尼族漢子朱文珍,是世界遺產哈尼梯田元陽管理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奶奶是農耕能手,爺爺和父親是哈尼古歌歌者,三歲時學唱古歌,十多歲學會梯田耕作工序……朱文珍身上梯田印記明顯。他說,梯田裡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密碼,梯田精神就是自強不息、天人合一。

紅河哈尼梯田分布在雲南紅河南岸的元陽等縣,歷史延續千餘年。從開溝挖渠、放水平田到水量分配,體現出哈尼人用水節水的智慧。下雨時,森林涵養水源,然後釋放出來,通過溝渠流過村莊、流進梯田、流到河谷,河谷裡升騰起水汽變成雲,降雨又回到山林……朱文珍說,哈尼人就是這樣和大自然相處,現在的耕作方式和一千三百多年前基本相同。

大學畢業後,朱文珍留在縣城,還參加了梯田申遺工作。聯合國專家組現場評估時,朱文珍擔任哈尼語翻譯。

紅河哈尼梯田於二○一三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生態系統模式得到世界認可。遺產區和緩衝區總面積共四百六十一點○四平方公里,其中遺產區梯田七萬多畝,森林十二點七萬畝,大小灌溉溝渠一百七十四條七百五十二公里。梯田集中連片的核心區域有八十二個村寨。

整體彎如鈎形,下部是段木柄的鐮刀很土氣,但在元陽縣新街鎮全福莊村村民盧世雄眼中可不簡單:這是父親傳下來的,用它割過許多季稻子,甚至能感受到上面浸過父親的汗水。盧世雄等村民在世界文化遺產地種水稻,延續傳統耕種方式。

「這是可以吃的文化,也是活著的文化遺產。」二○一七年回到梯田的朱文珍說,「四素同構」的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及農耕生產技術和傳統文化活動,均是保護內容。

制定遺產區村莊規畫,編製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可持續發展方案;把「四域十片區二十萬畝」梯田列為永久基本農田;種植本地樹種,遺產區植被覆蓋率達百分之六十七;實施梯田水系修繕,以村規民約傳承「守林人」、「木刻分水法」等管理辦法,確保水源常在;出台保護管理條例等法規……元陽縣委書記李維說,當地還無害化處理垃圾,實施村寨汙水處理項目,改造不協調建築風貌。

「按保護優先、發展優化、治汙有效的工作思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路徑。」紅河州委書記姚國華說,要讓梯田千年傳承不中斷。

哈尼古歌響遍山林

塘火跳動,煙氣裊裊。

「現在是最好的時光,兄弟幾個生活在這裡,快樂到太陽都不想落山……」六十四歲的哈尼族老人馬建昌坐在火塘邊,哼唱著古老的哈尼歌謠。

新街鎮大魚塘村村民馬建昌從小學唱哈尼古歌,還向父親學吹巴烏、彈四弦琴。哈尼古歌是哈尼族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古老農耕歌謠,是哈尼族社會無字的百科全書、哈尼梯田農耕文明的記憶載體和傳承手段。

把森林視為神林,不能砍伐;分水方式有古法……古歌和民族節日風俗、民居等共同構成梯田文化體系。李維說,探索通過「阿者科計畫」等方式,留住根和魂,傳承文化。

阿者科村因原始的生態文化被譽為活態的哈尼民居博物館,保存著茅草屋頂、土木結構的傘狀「蘑菇屋」。過去,人均收入低,年輕人外出打工,村內髒亂,老房子搖搖欲墜,傳統文化傳承面臨危機。

二○一八年一月,大陸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團隊應元陽縣政府邀請來調研,編製「阿者科計畫」,以「房、人、田」為基礎,進行旅遊分紅標準畫分,鼓勵村民保護傳統民居、耕種梯田、保留村籍。

新街鎮黨委副書記徐雨晨說,二○一八年以村集體方式成立旅遊公司,其中六十五戶村民以傳統民居、梯田、居住、戶籍等入股占百分之七十,讓村民保護老屋,耕種梯田,吸引遊客。去年,村裡人均純收入逾人民幣六千三百元。

現在,阿者科村石板路乾淨整潔,「蘑菇屋」古樸別致,溪溝流水潺潺,村外山上林木茂盛。村民高煙苗家「蘑菇屋」、三畝梯田已入股,還開了農家樂,妻子在公司當檢票員。「遊客多了,家裡有分紅有收入,老傳統也保住了。」高煙苗說。

中山大學大四學生吳璨熹一月底駐村以來,深切感受到村民的變化:能說普通話,還能說幾句英語,能熟練使用電腦算帳。「關鍵是大家知道保護文化有收入,自願投入其中。」吳璨熹說。

對遺產區傳統民居掛牌保護,組建哈尼梯田文化傳習館和三百五十支民族文化傳承文藝隊,建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九十六項、確定非遺傳承人一百二十一人。「申遺成功以來,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累計投入十五億元(人民幣)實施各類保護項目。」姚國華說。

旅遊、電商加入

古老梯田有新時尚

「我給你們抓魚吧!」二十四歲的哈尼族姑娘丁繼楠在快手上直播大魚塘村梯田場景。這是她傳播哈尼族民俗與文化系列直播中的一場,吸引眾多粉絲點讚。

前幾年,丁繼楠辭掉了工作,回村組建團隊。她取了個網名「梯田上的蘭子」,網友稱她「蘭子」。二○一九年三月,團隊在直播平台上傳首個視頻:蘭子身著哈尼族服飾,向網友展示哈尼族美食——馬刺花粑粑的製作過程。

採春茶、捉稻田魚……向網友展現哈尼人生活的視頻得到網民喜歡。一個月後,視頻獲得大量點讚。現在,在網路上擁有很多粉絲的蘭子成為哈尼梯田的「代言人」,也成為新時代元素融入梯田的代表。

如今,古老的梯田有了愈來愈多的新時尚:培育鄉村旅遊新型農民,農戶入股鄉村旅遊項目做「小股東」;利用「互聯網+」,梯田紅米、鴨蛋、茶葉等農特產品實現線上銷售;保護傳承豐收節等民俗風情,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旅遊項目;遺產區農家樂、農家客棧二百六十六家……

不施化肥,山泉水灌溉,營養價值高,元陽縣糧食購銷公司總經理沈鴻文提起梯田紅米如數家珍。他說,對種子提純,畝增產五十公斤左右,大家都爭著種,賣得好,通過電商等方式遠銷各地。

二○一六年,四十九歲的岳紹選擇回鄉發展,成立進行稻田養殖模式研發的公司,對梯田生態進行模式優化與資源整合。以互聯網為基礎,推出元陽縣智慧農業服務平台,實現無人苗種監控、養殖病害遠程會診等功能。

自二○一七年來,在遺產區累計投入逾人民幣三千五百六十四萬元,實施「稻魚鴨」綜合種養示範三點二萬畝,涉及農戶七千三百二十戶,示範區畝產值達人民幣一萬零一百七十四點二元。「電商銷售等模式,讓古老梯田煥發新生機。」姚國華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