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往鑒今】 防控疫病傳播之古往今來

文/嚴陽 |2021.06.30
855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古代中國,因為醫學水準相對於今天要落後很多,一旦發生瘟疫,將會導致災難性後果——萬戶蕭索與國家動盪等。所以,在國家層面,往往會制定十分嚴苛的法律制度,對可能發生的瘟疫嚴防死守,以保障公眾的健康與社會穩定。

在帶有發熱症狀的傳染病中,天花可說是最為可怕的。最早記載於東晉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當時名為「虜瘡」。原來中國並沒有天花,是東漢時一位名為馬援的將領到越南打仗,帶回一批俘虜,這些俘虜身上帶有天花病毒,導致天花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到了清代,天花不僅在民間肆虐,滿清皇族也難逃其災,據史料記載,清朝十二位皇帝中,有兩位皇帝順治和同治帝都死於天花。還有兩位皇帝康熙和咸豐,也得過天花,臉上留下了麻坑。因此朝廷方面非常重視天花的防控,尤其是海外疫情的輸入。

根據清朝刊行的清人謝清高口授、其友人楊炳南(一說吳蘭修)筆錄的《海錄》記載,朝廷規定:「凡有海艘回國,及各國船到本國,必先遣人查看有無出痘瘡者,若有則不許入口,須待痘瘡平愈,方得進港內。」

從這裡不難看出,對於天花可能從海外途徑進入的防控,清廷做得相當到位:不論是本國從海外返回國內的海船,還是各國到中國進行商貿等活動的船隻,一旦進入中國海域,就會派人上船檢查所有船員、乘客,看有沒有「痘瘡」,即感染天花所留下的痕跡;如果有,必須留在船上,等到病癒之後方可進入港口。如此便把外來天花病毒傳播的途徑止住了。

對於像天花這種死亡率近三成的嚴重傳染病,在尚未出現有效治療的藥物之前,強化「防控」工作,避免病毒的傳播與疫情的大規模發生,無疑是上上之策。就「防控」來說,有兩個方面,一是國內,二是國外。國內的「防控」的主要做法是,一旦發現感染者,立刻隔離,阻斷傳播鏈;「國外」的防控,重點則在口岸、港口等「關口」的阻斷。之所以如此,顯然是因為在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連結」海外的特殊「關口」,若能夠牢牢把守,那麼,疫情的防控便成功了大半。

雖然清朝已經遠去,現代醫學水準也遠非古代所能相提並論,但是,對於當今人類的認識和了解十分有限的傳染病毒,古人曾經採用並證明十分有效的方法,我們依然可以引以為借鑑。

事實上,現今世界各個國家區域,為加強新冠病毒的防控,主要是透過政府層面發布具有法律效力的管制措施,阻斷其在國際間傳播的管道;而作為國民,充分理解和支持國家的相關政策與措施,嚴格遵守各項防疫規定,對於我們早日遠離疫情災難,讓生活回歸正常,也是不可少的條件。

因為人類的聰明與智慧,天花已經滅絕;當今仍持續未絕的新冠疫情,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戰勝它,甚或如天花一般,讓它從生活中徹底消失,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世界更美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