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因應疫情緊張的三級警戒期間,網路上的哏圖幽默標示:「老師成了直播主」、「家長成了安親班老師」,形容得真是貼切。
孩子在家裡時,爸媽們分分秒秒都異常忙碌,除了備三餐、盯上課,孩子年紀不同,螢幕那邊老師的要求就不同,還得隨時隨地維持家裡的秩序與整潔。
好不容易稍微喘口氣,女兒又哭哭啼啼地跑過來告狀,說是挨哥哥打,這會兒還得耐著性子排解糾紛。於是,媽媽火大了,愛心小手各打三下,罰兄妹倆一起去面壁思過。
但這情況一天總有個兩三次,心想,處罰也不能總是來「武」的。想起了以前三年級的兒子被老師罰寫過「反省單」,類似一篇一百字左右的小日記,也有一定格式:第一段寫自己犯錯的情形,第二段檢討自己該怎麼做才對,並保證下次絕不會再犯。
嗯,寫反省文不錯。除了可以安靜十五分鐘,還可以練練孩子的文筆,真是一舉兩得。於是一人一篇,搞定!
第二天,兩人各寫了一篇反省文。第三天,哥哥還是得寫,而且愈寫愈熟練,還會加畫插圖,內容益發精采生動;但隔天繼續搶玩具、打妹妹……
媽媽抓狂地發問:「為什麼寫了反省單還照犯不誤呢?非要逼我生氣,出動愛心小手才行嗎?」
其實,這得看孩子犯錯的動機,才能對症下藥。
平時聽話、守規矩,或是非常討厭書寫的孩子,若不小心犯了錯,罰寫反省單絕對有效;然而,逗妹妹哭、搗蛋……這些對宅久好動的調皮哥哥而言,肯定是超級有趣的事,罰站、寫反省單帶來的困擾,遠不及和妹妹打架來得好玩。這樣的情況下,反省單自然就只是流於形式了。
這時候的策略應該是:讓「找妹妹麻煩」這件事不好玩,或找一樣更有趣的活動來轉移哥哥的注意力。比如說,教妹妹學會不理會哥哥的捉弄,或是接受哥哥的「邀請」,加入哥哥的打鬧追趕遊戲。
更了解孩子的父母,則會安排一些可以在家裡做的簡易運動,如健身環、地板跳舞機、彈跳床或競賽式的家事小幫手,讓孩子動一動,精力得以消耗。
此外,對無法克制衝動的孩子而言,寫反省單是沒用的。
反省單要達到功能,必須知道孩子對反省單的認知:是「不再犯錯」,還是「寫完就等於抵銷掉做錯的事」?若是後者,反省單就無法達到原本的目的,下次同樣的狀況再發生,孩子依然無法忍耐、自我控制當下衝動。
所以,除了處罰之外,還需要有更強大的誘因,作為「克制衝動」的動機。
這類情況下,除了先了解孩子犯錯的理由,尚需要提供「增強物」以矯正行為:與孩子共同討論,如果他願意為了「不貳過」努力,會獲得什麼樣的獎賞。再來,增強物必須要足夠吸引孩子,而且獎勵的時間點不能延宕太久。
比如說,對孩子很有效的增強物是假日使用電腦的時間。和孩子約定,如果一周內都沒有再打妹妹,假日就可以多玩三十分鐘(時間長短可和孩子共同討論,增加配合意願)。這樣,下次再發生相同情況時,孩子就會因為想到增強物,而努力控制自己的行為了。
最後提醒,獎賞機制的建立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要讓孩子一同參與討論。
二、罰要夠痛,賞要夠心動,才足以引發改變行為的動力。
如此一來,才能協助孩子控制衝動,落實行為矯正,進而養成自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