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瑋名
「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這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彈琴〉詩。每個時代都有當代的流行樂曲,若你喜歡前朝樂聲,恐只有孤芳自賞,曲高和寡。松在平地不多見,黃山的迎客松知名度最高,但要見它的英姿可不容易,可見要聽到風吹松濤聲,不在高山深山,難得一聞!
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松柏長青、松鶴延年都是祝賀高壽之意。松樹有象徵著堅韌、頑強、不渝和永恆之意,不僅華人喜歡畫松觀松,西畫也常見松樹作品。法國名畫家、當代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的作品〈大松樹和聖維克多山〉,湛藍色天空布滿松葉,彷彿風中精靈在藍色舞台上翩翩起舞,讓聖維克多山增添許多生氣。
日本人也愛松,日式禪庭院無松不成院,松、櫻、雅石、白砂、綠苔成最重要角色,著名的金閣寺、東大寺等就是代表。
歷代畫山水的名家,幾乎都是畫松大家,如唐代的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北宋的郭熙、李成;南宋李唐、馬遠、馬麟父子、夏圭;元代的趙孟頫、黃公望、倪瓚、吳鎮、王蒙;明代沈周、唐寅(字伯虎);清初四僧、四王、揚州八怪,其他還有許多好手如郎世寧、民初嶺南畫派、黃賓虹等上百餘人,寫真寫實寫意各有特色。其中台北故宮名畫之一的李唐〈萬壑松風圖〉最受注目。李唐於北宋徽宗畫院為官,南宋流落民間再被推舉至畫院,創斧劈皴,為南宋繪畫宗師,〈萬壑松風圖〉與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一直被民間傳為台北故宮繪畫鎮館三寶,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李唐作此畫時已七十六歲,作品筆墨力貫千斤,山石宛如千斧萬斧力砍而出,松樹挺拔粗壯,有如立於千萬年,千年無人可比。畫作雖沒證實是夜晚,但以此作來比照王維名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卻是非常恰當,幾乎同意境,月光灑落松間,松濤與泉水潺潺比落,令人想隱居於此。
〈靜聽松風〉是南宋馬麟的作品,馬麟是南宋四大畫家之一馬遠公子,圖中一文人高士於松樹下袒胸跏坐,風由左至右,吹動松、吹動帽帶鬍鬚,高士微眼靜聽,我們彷彿也聽到松葉間的摩娑濤聲,是幅意境極高的作品。
元四大家之一倪瓚的〈六君子圖〉,前景畫著六棵挺拔的樹——松、柏、樟、槐、楠、榆,這六種樹都是名貴建材,在倪瓚著名一河二岸的構圖中,位前景疏密掩映,姿勢挺拔,畫面乾乾淨淨、簡單明瞭,似乎要表達六位朋友似君子友誼,六高士也清清白白如清澈河水。畫中題跋:大痴(黃公望)老師見之必大笑也。
黃公望在畫上也題:「遠望雲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坡柂。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大痴贊雲林畫。」當年倪瓚四十五歲,黃公望七十七歲,不僅以文會友,更是莫逆的忘年之交。
〈廬山高〉是我喜愛作品之一。明四大家沈周四十一歲時,為他的老師陳寬七十歲大壽生日祝賀所作,他老師立於廬山下,身後有二棵松樹,以廬山比喻老師的學問深不可測,以松樹祝賀老師嵩壽。此畫我一直認為是水墨畫評畫最高標準「氣韻生動」的最佳代表作,畫面生氣蓬勃,筆墨濃淡乾溼,蒼勁老辣,設色典雅高古,令觀者折服!
唐寅其實是一位落魄書生,二十五歲時,父母妻子相繼去世,二十八歲受到祝允明的勸慰,鄉試得第一名解元。隔年會試時受鄉友賄賂牽連,被取消資格,從此浪跡天涯,刻了一方印章〈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才一直被戲劇誤會!唐寅山水畫中一定有松樹,且多為隱士漁船之類,〈花溪漁隱圖〉、〈山路松聲圖〉、〈溪山漁隱〉等,幾乎都是畫松、隱士,以畫明志,寧願寄情山川也不願為仕。
東坡居士不僅愛竹也愛松,詩云:「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說明於先父及愛妻葬之地,親手種了許多松樹陪伴,於妻過世十年時,思念寫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十年之後,這些當年植下的松樹才形成短松崗,而淒美思念透過松樹表達久久遠遠不變之意!松樹在古人眼裡,是君子、高壽、更是永恆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