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樹兔
陳壽《三國志》給予魏文帝曹丕一個褒貶參半的評價,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彊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前半句褒揚學識文采,後半句則暗指缺乏寬宏的氣度。
為什麼曹丕缺乏寬宏的氣度,首先是他沒什麼自信,一個沒有信心的人,對人總是有很多的猜疑顧忌。功業不如父親曹操,文采又不如同母弟曹植,領軍作戰也不如同母弟曹彰;既不是長子,他得位純粹是因為長子曹昂早已過世,撿了個便宜;也不是曹操最疼愛的孩子,不及早逝的曹沖。
其次,曹丕是個比較情感作祟的人物,別人不合他心意的事情,一定糾結到底。如在《三國志•魏書•后妃傳》記載:「黃初元年十月,(魏文)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于魏,郭后、李、陰貴人並愛幸,(甄)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于鄴。」甄后因為有怨言就被曹丕賜死,對於人子,後來的魏明帝曹叡來說,母親就因為這麼簡單的理由就被曹丕殺死了,試問這件事情對於曹叡來說的教訓是什麼,曹叡心裡應該決定要走一條不同於父親的道路。
這不禁讓人想起《世說新語‧德行》:「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謝公、謝太傅是指謝安。身教,不是言教。立身處世,給孩子立下典範,讓他們自己學習,而不是直接給一些抽象的原則,這確實是一位好父親。對照之下,不得不說,所幸曹叡是把他的父親曹丕當成負面教材。
東晉史家孫盛評價曹叡曰:「初,諸公受遺輔導,(魏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而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偉也。」
曹叡的個性較沉著冷靜,避免沒有必要的殺戮,不得不說跟他自己的童年經歷相關。
度量,正屬曹丕最缺乏的人格特質,將陳壽、孫盛的兩則史論擺在一起檢閱,真是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