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01
藝術家董陽孜創作40餘年,致力藉書法藝術發揚中華文化,近年以跨界藝術創作展演為重心,透過和繪畫、影像、音樂、雕塑、建築、時尚等領域合作激盪,除傳承文化美學,也翻轉傳統書法的視覺藝術、打開字的可能性,董陽孜說:
「每一次跨界,都在試著用我的方式,把文字以各個面向呈現出來。」
02
彰化田中鎮是農村小鎮,23歲嚴子崴去年在畢業前夕與同學一起到這個陌生的小鎮,投入美感教育並建構「巡田水計畫」,盼成為在地的「田中未來學」,團隊將田中當成課本,讓小學生透過實地「翻閱」,產生屬於自己的想法,嚴子崴表示:
「要學習和人接觸並觀察,才能創作。」
03
當年TVBS當家主播詹慶齡,2016年她選擇離開高壓競爭的主戰場,如今步入53歲熟齡,心境自然流轉,有一種隨遇而安的自在豁達;她說,改變並沒有特別的斷點,而是累積的經驗告訴她,有些事強求也沒用。對於漫漫人生,詹慶齡表示:
「你想要的不一定得到,而你沒想要的,常莫名來到眼前。」
04
編出暢銷16萬套的《傳家》、人稱「才女」的姚任祥,去年編出第2套書《台北上河圖》,為台北人打造集體回憶。她與畫家葉子聯手將台北百年來的街景、建築、行人,甚至是新聞,全部繪在畫裡,姚任祥表示:
「希望讀者看完這百年來的共同回憶,能珍惜身邊享有共同回憶的每個人。」
05
保羅.卡拉尼提是位美國腦神經外科醫生,36歲那年發現自己肺癌末期,但他並未停下「活著」的腳步,不但完成住院醫師的訓練、神經外科博士的研究,還生下一個女兒。他的妻子整理他離世前寫下的生命紀錄,出版為《當呼吸化為空氣》,震撼全世界,保羅表示:
「人終將一死,但當死亡迫近時,我們才會開始學習如何好好活著。」
06
「五月蜜蜂生態農場」的主人翁鄭淑敏,年輕時就對農業有興趣,10多年前購入屏東縣高樹鄉一塊農地,起初僅種點蔬果、花草,自足外也分享好友。前年6月,58歲的她從警職退休,專心投入農業,褪下穿了35年的警服,養蜂成為退休人生重心之一,鄭淑敏認為:
「既然有心,就應趁著還有體力時做,找到自己的理想人生。」
07
作家張西在去年誠品「2020年度十大華文作家」榜上,與張曼娟、蔣勳、龍應台並列;因為愈來愈多人關注,引來一些負面評論與攻擊,然而,她始終記得自己的初衷是「說故事」,不讓自己被外界的標籤與評價束縛,她說:
「每個人的社會位置、價值觀都不同,我想在我這個年紀、這個角色寫出自己的故事。」
08
手工皂老師薛淑芬用20年在台灣從北到南的教學現場,親身貼近許多女性學員,觀察到她們多數都很有一顆熾熱想學習的心,只是深受家庭約束,難以跳脫一成不變的生活;身為4個孩子的媽媽,薛淑芬很能理解女性婚後的生活壓力,她以過來人的經驗說:
「真的要多接觸外面的世界,人生的道路不能愈走愈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