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陳聖綸
01
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許又仁,以永續農業為志業創辦「元沛農坊」。他對吃懷抱熱忱,但東西好吃須講究科學,因此他拒絕會破壞生態的農藥、化肥,運用微生物防治、IoT感測計、大數據等方式,將沼渣、農業廢棄物轉換為生物多樣性堆肥,為農民守護更多田地。他說:
「對的事情要人去做,才不會辜負他人的善意。」
02
中國大陸湖北省美術老師王莉,21年前帶著對海洋島嶼的憧憬遠嫁到彰化縣。她透過寫畫自己的台灣夢,傳遞藝術正能量,被肯定而禮聘為小學才藝老師,移民署也拍攝她的故事,鼓舞偏鄉婦女和新住民。教會許多偏鄉童學會才藝的她說:
「台灣人肯定新住民的價值,令人感動,希望我未來能說出:『因為我,台灣更好!』」
03
昆蟲生態博士詹家龍,記錄台灣紫斑蝶每年春天飛越400多公里的奇異旅程,歷時3年完成《蟲生─微觀墾丁》生態影片。他用微距攝影將人拉進昆蟲感官世界,讓小生命「說自己的故事」,入圍第一屆台灣生態環境影展最佳長片獎等5項獎項。他說:
「蝴蝶谷的命運掌握在我們手裡,只要我們願意與蝴蝶共存,牠們就能保存下來。」
04
曾是原住民日常食材的「野菜」,食用人口愈來愈少,在講究食材健康的養生風潮下,無毒的野菜,成了退伍軍官張獻文推廣的目標。55歲的他,11年來堅持每天整地種菜,跑去農改場研究野菜,只盼讓各地的原鄉部落能透過野菜自給自足。張獻文說:
「一天可做的事很多了,何況是5年、10年?想做就去做,就不會浪費人生。」
05
高雄連盛公司創立迄今逾70年,是專門生產「球皮」的皮革工廠,全廠只有單一白色皮革產品,卻備受美國、日本青睞,更成為美國職棒大聯盟指定用球,產能也高居世界第一。第3代接班人、連盛董事長黃詩修向年輕人分享成功祕訣:
「凡事要重視細節,會讓創業之路走得更穩。」
06
56歲珠寶設計師溫麗絲,10年前與丈夫常透過小三通往返台灣、金門,就此與金門結下不解之緣,她決定在金門定居,大手筆買地蓋民宿。夫妻倆在金門的陽翟蓋8棟獨立洋房,其中5棟裝潢成高檔民宿,2棟變身珠寶文創館。退休後經營民宿的她說:
「經營民宿或許我是門外漢,但凡事以『同理心』考量,對大小細節很重視,有夢就去追,這樣就夠了。」
07
基隆長大的李璟泓到台中讀大學成了「中漂」學子,自此落地生根31年。他是灰面鵟鷹觀察者,也是業餘農夫,為了對抗光電入侵農地,在苗栗通霄買地耕種、為石虎保留生態廊道,也在台中霧峰推動黑翅鳶米,讓農業與生態結合。李璟泓說:
「唯有自己走入農地裡,才能看到所有環節的問題,而不只是紙上談兵。」
08
科技新貴陳光鏡4年前放棄豐厚年終獎金,返回彰化北斗鎮老家「務農」。他把科技專長導入食農教育,採自然農法種植大豆,設計出一系列食農課程與教材,不僅學校爭相邀他授課,工商企業團體也競相到農場體驗。陳光鏡分享經營理念:
「我們要向大自然勤加學習,事實上不是我們在做什麼,而是種下去的植物在土地裡面要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