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爆發新冠疫情改變民眾生活與消費習慣,基於公共衛生防治與龐大的「宅經濟」需求,增加了大量「新冠垃圾」,這些與日俱增的塑膠化學用品與廢棄物不但已造成地方政府處理垃圾的沉重負擔,對生態與環保更是嚴重傷害。用過的口罩、一次性塑膠手套、清潔用品的瓶罐等等大量增加,這些物品的使用雖具有維護公共衛生的重要性與正當性,但不可否認,也對生態和環境造成沉重的負擔。
全台餐飲業自五月中下旬開始,已全面禁止內用,只能外帶;且為了防止病毒擴散,大多數的餐飲業者也不再接受民眾自備環保杯與環保餐盒。外帶餐飲雖可稍稍彌補業者的損失,但外帶必須使用的餐盒、免洗杯碗餐具、提袋等,都使得塑膠用量與垃圾量都大幅增加。環保署統計,從二月到五月(還不是疫情最嚴重時期),國內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已比去年增加五成。
而且多數民眾因為減少出門,採購任務日益倚重網購,造成全台物流宅配業大爆倉。一些業者不但數度因為倉儲空間不足而暫停收貨,送件天數也隨之延長。宅經濟的爆發,不但物流與宅配的從業人員大喊吃不消,因網購隨之而生的包裝,諸如塑膠袋、保護與填充空間的塑膠泡綿、封箱膠袋,甚至保冷的乾冰、冷凍劑等等,也產成大量難以處理的化學垃圾。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研究顯示,塑膠袋要二十年才能分解、吸管要二百年,口罩和乳膠手套需要四百五十年才能降解。
環保署統計,去年(二○二○)全台廢棄物產生量已達九百八十七公噸,創歷史新高,平均每人產生四百十七公斤的垃圾、二十二公斤的廚餘。而疫情重災區之一的新北市統計,自五月以來,每天增加的垃圾量又比以前增加了二百公噸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開始,全台半數的焚化廠也陸續進入整備期,垃圾處理量能已比往常下降,更遑論與日俱增的各式各樣「新冠垃圾」;一旦垃圾處理量到達無法負荷的臨界點,未來必陸續出現地方的「垃圾大戰」或許將成為「新常態」。
世界銀行去年即已警告,新冠病毒又帶起全球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趨勢;台灣也因為防疫,重新走回了使用免洗餐具與塑膠袋的老路。「新冠垃圾」的大量增加,是疫情下無奈且無法避免的產物,全球皆然,並非台灣獨有;可惜的是,多數國人在防疫的同時,還未意識到這些新冠垃圾的嚴重性,也少見在安全防疫前提下自發的減塑、減垃圾行為。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經說的「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新冠疫情造成大量增加的塑膠汙染和化學廢棄物,也許可以透過企業創新,變成一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與重建的商機。
據國內綠色和平組織蒐集的資料顯示,國際間為了因應疫情期間大量增加的外送垃圾,已各自展開不同的積極作法,如法國環境部二月與十九家外送餐飲業者簽署協議,停止發送大量的免費餐具,並引進可重複使用的外送餐飲容器。南韓則宣布,明年起禁止店家提供免費的外帶飲料杯,南韓星巴克更承諾在四年內淘汰所有的一次性飲料杯。類此措施,都值得我國環保署和業者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