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01
曾締造「全世界最長的立體書」金氏世界紀錄的紙藝大師洪新富,以紙雕推廣台灣生態的復育,除了資料收集,也透過野外實境觀察,了解這些生物的棲息地及習性,每件作品完成前,他都至少修2、30次以上,洪新富說:
「作品沒有完美的時候,只有更好的時候。」
02
老屋民宿「謝宅」的創辦人謝文侃13年前,在眾人視老房子為負擔時,卻將西市場裡的祖厝改建為民宿「謝宅」,帶頭示範老房子存在的意義,也帶起台南重視老價值的潮流;他認為在台南做事,只要跟著文化和古蹟兩件事,就不會錯,謝文侃表示:
「也許它們被看到的速度比較慢,但時間絕對會證明它們的價值。」
03
中國大陸江蘇省的南京長江大橋,有一位總是騎著機車的中年大叔,反覆在橋邊巡守張望,他是被稱做「大橋守護菩薩」的陳思;他從2003年開始自發成為巡橋人,只要發現橋上有可能輕生的人,就會上前談心勸阻,至今已成功挽救400多條性命,陳思表示:
「我不認為我是菩薩,我只是想要給這些人的生命中帶來一點光亮。」
04
畫家鄭芬蘭出生於養鴨農家,喜歡繪畫的她一度想到美國念藝術研究所,但那時家裡經濟狀況不允許,讓她一直有這個遺憾,一直到孩子長大後,她才繼續追尋繪畫夢,50歲拿到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學位,也開了自己的個人畫展。對於夢想,鄭芬蘭說:
「不做會後悔,人生不要有遺憾。」
05
日本社創家Sayaka為了傳達與難民平等共處的理念,在5年前創立「Welgee」,和企業、政府、民間組織合作,為難民提供協助;與難民深入交流後,Sayaka發現到大家不喜歡談論自己的遇到的困難,反而喜歡分享自己的熱情,Sayaka說:
「讓人堅持下去的動力,不是專注於困境,而是自己的熱情。」
06
中國大陸浙江杭州餘杭倉前一帶,76歲的葉華醒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村醫,儘管已經退休了10多年,但其「對病人似親人」的名聲卻一直流傳;退休後的他,試圖挖掘當地的鄉土風貌與歷史故事,從醫生轉變為「鄉風守護人」,葉華醒表示:
「我有點『閒不住』,還想繼續奉獻自己的光與熱。」
07
95歲胡明貴在國共內戰後,隨著國軍撤退來台並駐守馬祖,沒想到一待就是一輩子。儘管沒念完小學,卻從小熱愛書法,自學寫出自己的風格,他退伍後不像同袍一樣整天在家,反而和朋友合夥開旅行社,還租房經營字畫裱框生意,胡明貴表示:
「退休人員要培養興趣與學習,才不會讓人生留白。」
08
「小紅帽 Little Red Hood」是台灣第一個以月經為議題出發的非營利組織,關注月經教育與月經權益,也透過實際行動,改善月經貧窮;創辦人林薇表示,她最想傳達的觀念,不是每個女孩都要變成特定模樣,才可以代表台灣女孩,她說:
「每種不同型態的台灣女孩,都應該被尊重與祝福,要做最獨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