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麻雀擇洞巢繁殖
圖/玉子
文/玉子
聽到麻雀,同學們首先想到的事情是什麼呢?是「好吵!」、「數量好多!」與「會把稻穀吃光光」等負面印象?還是「圓滾滾好可愛」、「有如鄰居一般親切」?
無論如何,我相信大多人腦海中浮現的是,在台灣都市中成群飛舞的「樹麻雀」。你知道嗎?台灣不是只有一種麻雀喔!翻開鳥類圖鑑,你或許還會再看到其他兩種——山麻雀與家麻雀。其中,家麻雀並不是常駐在台灣的種類。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是三者之中,色彩最豔麗的山麻雀,但同學可先別把牠想像成五顏六色的,山麻雀給人的感覺,更像是把一般麻雀的色彩飽和度調高!
公鳥豔紅 不善鑿洞
跟雌雄同型的樹麻雀不同,山麻雀的公鳥和母鳥外觀有很大的差異,公鳥較醒目,母鳥就低調許多。那麼,我們要如何從外觀分辨樹麻雀和山麻雀呢?山麻雀的臉頰沒有黑斑;山麻雀公鳥的背、腰為栗紅色,而母鳥則有一道粗米色眉毛。
山麻雀的名字裡有個「山」字,但牠偏好的環境並不是原始山林,牠反倒喜歡生活在有人活動的中小型聚落,這種環境通常有農墾地、茶園、廢耕地。山麻雀會取食農夫拌入土壤中的稻穀,依傍著山間的農村環境生活。
山麻雀屬於次級的洞巢鳥,到了繁殖期,需要找到合適的樹洞或是石縫築巢,牠們本身不具有鑿樹洞的能力,卻必須透過洞巢來繁殖。在自然環境下,牠們會利用五色鳥、小啄木的舊巢,甚至人造物的孔洞;諸如電線桿、鐵管或是路燈的縫隙等,都可能看到一對山麻雀爸媽來來去去,忙著育雛。
人為干擾 棲地補償
山麻雀捉摸不定,基礎資料也還不完整,在2008年被列為I級保育類。到了2020年,嘉義大學蔡若詩教授進行山麻雀族群數量調查,估算全台大概有1756隻山麻雀。雖然相較以前的估算多,但數字還不夠理想。
山麻雀的適應力明明很不錯,為什麼牠在台灣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呢?牠們究竟面臨了什麼危機?有人猜想,或許正因為牠們是次級的洞巢鳥,自然環境中的樹洞可能不足以提供牠們繁殖;另一個可能是依傍農村的牠們,更容易接觸到農藥或鳥網。
為了守護山麻雀,相關單位除了透過學術研究補足山麻雀基礎資料,也配合其習性設立人工巢箱,讓山麻雀不用煩惱吃飯和育兒的事,嘉義縣瑞峰國小甚至有多處牆面貼上山麻雀的意象。或許人們只要稍微留心、多一些友善環境的意識和行動,比鄰的生物們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