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居家學習 四動助童善用精力

陳玲芳 |2021.05.27
1300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原本各校停課兩周到五月二十八日,很多家長都已精疲力竭,但因疫情未減,指揮中心宣布延長至六月十四日,雖然各校都安排相關線上教學,但孩子們空閒的時間仍比上學多出許多。

疫情期間關在家中,也是親子衝突的開端。網路上流傳「停課小孩的一天」,充滿各種被罰站、罰跪的畫面;「停班媽媽的一天」則從一早開始做菜、罵小孩、罵老公,直到晚飯後才得閒。防疫生活持續,「崩潰爸媽」該如何自救,避免親子衝突?

按表操課

維持上學步調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祕書長呂家誌說,因應疫情放假是「突發狀況」,對於孩子們「日常生活習慣」的擾動與影響,本來就相當大,過程中如何讓親子間維持彼此生活的恆定,以「平常心」來看待,十分重要。

面對這「多出來的假期」,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專業推廣委員會委員陳宜男治療師,提出幾點建議,如周間時間(周一至五)盡量讓孩子保持平常上學步調,起床、吃飯、洗澡、睡覺、休閒玩樂時間,應維持常態。

線上學習課程以外時間,可以安排特定活動(應與平時玩樂時間有所區隔),將線上學習與特定活動時間填入「課程表」中,如同上學一般「按表操課」。

特定活動的安排,可由家長與孩子一起討論,部分讓孩子自行操作,部分安排親子互動。

動、靜態活動兼顧,可依線上課程類型,搭配特定活動整合規畫,盡可能「一動一靜」交錯安排。

家長如果也停班在家,別忘了安排「自己的時間」,如果一開始太全心全意投入陪伴孩子,疏忽自己平時工作與生活步調,很容易變得緊張或產生倦怠感;建議在孩子獨立學習或操作活動的期間,安排做自己的事情,這也是避免為人父母情緒崩潰的好方法。

規畫活動

增進親子交流

陳宜男也提出可幫助孩子動腦、動身體、動手做與增加人際互動的「四動」,供家長參考。

「動腦」,除閱讀、影片欣賞、紙本/多媒體益智遊戲、遊戲書、桌遊、益智類玩具外,也可從事未來活動規劃(如旅遊、生日派對等)、協助家務相關處理方案(如洗碗或摺衣服)、設計專屬貼圖等。有經營個人粉絲頁職能治療師發表動腦遊戲供民眾免費下載,如「吱吱復健」網站幫大家整理出「兒童OT粉專」列表。

「動身體」,由於多數家庭居住在集合住宅、怕吵到鄰居,加上防疫期間應減少外出、公園遊具暫停使用等,使得動態活動安排不易。建議在家做核心肌群運動、彈力帶運動、毛巾操、親子瑜伽、瑜伽球運動等,透過適當調整與安排,將噪音降到最低。

「動手做」,如做點心、製作勞作、畫圖、摺紙、科學實驗等,坊間也有許多關於手作活動的書籍值得推薦,還有很多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Math)類玩具,可供選擇。

「人際互動」,防疫期間,保持人際互動相當重要。然而每天關在家裡,親子難免出現「相看兩相厭」的狀況,此時可透過一些有趣的互動遊戲,潤滑家人之間關係,如桌遊、電玩、合作完成超大拼圖或積木,舉辦家庭讀書分享會等線上活動,邀請親友一起交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