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麗榕(任林教育基金會《幸福觀點》主編)
我的媽媽生長在鄉間,躲防空洞的時代無法好好上學,所以小學沒讀幾天。但我覺得她IQ和EQ都非常好,無論怎麼艱困的日子,她都會想辦法度過,而且還 很樂意幫助他人。現在,更是家中的寶!
八十日常
媽媽退休後,照顧中風的爸爸九年後,才真正有了自己的生活。
我戲稱她每天都還要「上班」,還分上午班和下午班。上午班,三兩老友會來家裡話家常;下午班比較正式(缺席還會被點名),在對街宮廟廣場的大方桌,三點一到,各方人馬聚集,泡茶開講。
我曾好奇問她:「你們都聊些什麼?」「什麼都有。」媽說,他們從天氣、菜價到時事新知,天南地北無所不聊。難怪她喜歡看氣象,不僅看當地的,還要知道孩子所在地的天氣。有時天涼了打電話提醒她,反而會被叮嚀:「你那邊比較冷,百分之七十的機率會下雨。」
媽的日常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照顧她的小菜園,也是我回家最喜歡去的地方。隨著季節,各種蔬菜輪流上場,從粉豆、玉米,到A菜、紅鳳菜、芝麻菜……在愛與陽光的滋養下,一片綠地真是身心健康的好寄託。
媽媽什麼都會
去年,媽拿了一張外婆的一寸照片要我幫忙放大(媽想念媽媽了)。外婆過世得早,所以照片早已泛黃,當我掃描修圖沖洗後寄回家,以為媽會很開心;沒想到,她卻說當年忙碌的外婆匆忙間領口的鈕釦沒扣好,要我幫忙修好──竟然連電腦可以修圖都知道!
記得幾年前媽剛有手機(那時七十多歲),外甥驚訝地說:「阿嬤也有手機?」「怎樣?別瞧不起我媽!」我開玩笑地回他。媽雖然學歷不高,但很多事她都會,包括算帳、記帳。我說她就是欠栽培,不然一定不得了!
還有,舉凡各種醬菜、糕點、功夫菜到做衣服、手工等,她樣樣都行。對生長在物資缺乏年代的媽媽來說,愛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好東西都留給孩子,且常要無中生有。
愛與尊重
這幾年在任林教育基金會工作,很重要的學習就是愛、覺察、尊重與同理心。所以打電話給媽時,一定等她先掛我才會按下紅鍵,讓她安心講完。
「周六在家嗎?」每次媽在電話中這樣問,我就知道她又想宅配東西給我了。以前不是很在意,覺得可有可無,尤其是當冰箱擠到爆時更是抗拒。返鄉時也是一樣,有時會笑說:整個冰箱搬去台北好了。然而,當有一天發現媽媽走路會喘、需要拐杖輔助時,我開始盡量做到什麼都說好,只要媽媽開心。
如今不時想起自己叛逆的童年,不懂尊重是什麼,讓媽媽操了不少心。
那時,衣服紅色、有花的都不穿,春節寧願一套學生制服穿到底。最過分的一次,大約小學二年級,喜歡上一件外套但太貴了買不起,媽就剪布自己做了一件,但我不喜歡那條紋花色,一次都不願穿……現在想起來都還深感愧疚,曾跟媽媽道歉,她只是感慨地說:「那時就是窮啊!」
愛的轉換
我很幸福,有一個這麼可「愛」的媽媽。我與媽媽之間,從不要、不喜歡到什麼都好,從被碎念到反過來的關懷轉換,雖然是歲月帶來的轉變,但關鍵則是因為「愛」。
以前,媽媽是我的守護天使;現在,換我守護媽媽。願她開心、平安,健康舒適地度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