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賴麗榕(任林教育基金會《幸福觀點》主編)
泰戈爾:「當人與大自然對立的時候,我站在大自然這一邊。」現在,當網路與閱讀對立時,建議選擇站在閱讀這一邊,你會發現意想不到的收穫!
小時候接觸的第一本讀物是《幼年》雜誌,中年級讀《王子》,印象最深刻的是兔子一家照顧鬱金香的故事。當時對於手繪的鬱金香情有獨鍾,甚至成為自己繪畫的符號,一直到現在都很愛鬱金香的優雅,這是會想到爸爸的美好回憶(因為《幼年》與《王子》都是爸爸從台北帶回來的)。
「故宮之友讀書會」則是工作後參加的第一個讀書會,源於當時抗議故宮國寶外借他國,一些藝文人士集結所辦的活動之延伸。我是後來加入的受惠者,從一開始的認識國寶、藝術史講座、故宮文物導覽、名作賞析到定期的讀書會,都是邀請藝術界名師帶領,那時期很多人因而認識了藝術史的趣味。
之後參與故宮之友同好自組小而溫馨的「追尋讀書會」延續這難得的情誼。「追尋」每月一書,輪流推薦與帶領;記得我帶領的第一本書是《愛因斯坦的夢》,準備時翻了一次又一次,深深被書中有趣的時間理論所吸引~時間是一個圓,反覆循環;時間是靜止不動的;當時間是顛倒的,或每一天都是新的記憶……三十個奇幻不受限的夢境引發我的科學魂,也愛上愛因斯坦的神奇世界。
愛書人以書會友,也閱讀許多好書,大夥兒聚在一起,偶而也看看好片、討論劇情與心得,猶如家人般。雖然十餘年後,多位主要成員因需花大部分時間照顧家中老小,聚會少了,但情誼至今猶存。
多年之後,因為參加成長課程,有機會進入任林教育基金會,發現竟然有以讀書會形式來引導覺察、成長,而且成績斐然,見證許許多多真實的成長與改變的故事,讓我更相信「閱讀」除了讓人增長知識、懂得思考,增進覺知的靈活度與深度外,更是個人與家庭幸福的良方。
閱讀書籍是最自由的學習方式,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吸取知識哲理、經驗故事的精華。然而,時代轉變,網路崛起,書店一家家關門,出版業蕭條,閱讀除了轉化為電子書模式外,書籍閱讀量更是極度縮減,甚至聽過「超過三行就不讀」的說法。所以,對於「世界閱讀日」的提倡更值得分外珍惜。
配合四月二十三日「世界閱讀日」,「任林悅讀節」將舉辦活動,包括線上講座與「書的旅行」飄書活動,讓一本書帶幾張明信片一起去旅行,拿到書者閱讀完可在明信片寫下心得感想,也可掃條碼線上填寫,然再傳給下一位親友……做一場空中以書會友、好書分享。我們將讓多本書擴散出去,再彙整發表,分享愛書人的心聲,期待更多愛書人一起成為「書的旅行」的拜訪景點!
我們的努力,只是希望閱讀書籍的優良文化得以持續,讓社會浮動的心能安靜呼吸,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真實的自己,家庭都能幸福美滿。